國學研究生

我思我讀

1. 《史記》翻譯會 – 伍煥堅(香港) 選堂博士二年級學生,二零一五年七月

我在二零一五年春天到了美國威斯康斯大學陌地生分校交流,並參加了其東亞研究系倪豪士教授主持的《史記》翻譯會。倪豪士教授是我的師公,他這個會已經舉行了二十多年,其間出版過很多篇章的譯本,參加過這個會的人不少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學者,包括我的指導老師陳致教授,多年前他負責翻譯了〈吳太伯世家〉。最近會上在討論〈孔子世家〉的翻譯,由於我的興趣在經籍訓詁方面,接受的都是乾嘉以來的傳統識見,倪豪士教授是美國人,他所注視的地方往往是我在讀書時所忽略的,所以每次開會我都找到發言的興趣。我還出席了為本科生舉辦的《論語》學習會,嘗試向西方的學生提供一些東方學者的想法。


2. 論唐宋時期詞體婉約本色的建構 – 林怡劭 (台灣) 選堂博士二年級學生

時隔近兩年,收到得以出版的消息,不免有些受寵若驚,對於思行文化願意給予年輕研究者一個空間,更是無比感念。而今回過頭來重新看自己的著作,還是能在字裡行間看出青澀,以及背後那一幕幕求學、蝸居趕文的歲月。

原本碩士畢業後並沒有打算繼續攻讀博士,在中研院擔任助理一年,後來因緣際會下得到來香港念書的機會,有幸拜入詞界名家張宏生老師門下,雖然博士論文跳脫了本色的議題,不過也仍然在詞這一領域打滾。

因著此次出版機會,原本想好好修改一番,然而文章便如有了自身的生命,抗議兩年來的不聞問,一方面難以找到措手之處,一方面也有部分不忍刪棄,於是只得盡可能地修改字句,讓文章更為通順,並且增補幾條文獻。或許有些詮釋尚不成熟,甚至有些驚世駭俗,但若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絲毫的啟發──儘管不一定認同,那麼便是本文的價值所在了。(節錄自林怡劭著:《論唐宋時期詞體婉約本色的建構》後記)

書名:論唐宋時期詞體婉約本色的建構
作者:林怡劭
出版社:致知學術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


3. 哈佛行紀 – 蔡佳茵(中國)選堂博士一年級學生,二零一六年一月至六月

哈佛大學圖書館對我的研究也頗有助益。我的研究相關資料多藏於燕京圖書館,其館藏之豐富,真使人歎為觀止。中、英、日文文獻、電子資源,可謂唾手可得。館際互借服務更是非常周到,費用也由圖書館一應承擔。工作人員都竭力為研究者提供最為方便即時的協助。「午餐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為研究者提供了與圖書館管理人員交流的契機。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哈佛大學在各個研究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背後都有著圖書館資源的有力支持。優秀的圖書館,並不僅僅在硬體設施上精益求精,它還需通過高效的管理運作,開放的共用精神,友善的服務態度,為研究者帶來最大的便利。這也是此行最使我感慨的思考。


4. 加州學記 – 段陶(中國)選堂博士二年級學生,二零一七年一月至六月

非常榮幸能有機會跟隨中國考古學方面的著名學者羅泰教授學習。早在本科階段我就曾有幸聽過羅泰老師關於青銅範鑄的講座,來到國學院後因緣際會又為他作過訪談,陳致老師去美國時還特地溝通關於我到UCLA交流的事由,凡此種種,師長提攜,時機成全,令我這次美國交流實在獲益匪淺。
我在這裡也遇到很多優秀的同學,雖然大家研究方向不同,但討論問題的出發點與提問方式總能給人以啟發。在美國的半年,既是交流求學,更是一種思維的拓展,「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人往往也會順著問題的模式進行思考,就會得出相應的答案」,這大概是我在美國學習最凝練也最深刻的體悟。


5. 跨界.墨學.滕州之行 – 黃蕉風(中國)選堂博士候選人,二零一八年

這幾年,為了在民間更好地推動「墨學復興」,我撰寫了不少相關文章。許多思想界的朋友看到後都表示驚奇,認為我治墨之理路大異當下大陸學界主流。我向他們坦言,此皆得益於國學院上下的學術氛圍和研究文化,非我一人專有也。由是方有北上墨子故里滕州,與大陸學人交流國學院經驗之行。在滕州「國際墨學研討會」上,我發表了以「如何復興墨學——『大乘墨學』構想」為題的專題演講,其中特別引述了饒公的「新經學」理念。與會的領導及學人皆高度讚揚饒公「新經學」理念,以之為能有補於當前墨學研究「同質化」的全新進取路徑。會後我還與諸多墨學界的前輩進行了學術交流。


6. 高雄台港青年學者學術交流論壇 – 龐琨(中國)選堂博士二年級學生,二零一九年

浸會大學中文系有派遣研究生到海外與當地高校的中文相關專業或研究機構交流的傳統,今年的研究生隊伍由盧鳴東教授帶領,前往高雄拜訪中山大學及高雄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是臺灣傳統名校,坐落於西子灣畔,依山傍海;高雄師大則是居於市中心的新晉強校。與香港相比,在中文學科上,臺灣的學術更多地傳承了傳統學術紮實穩健的學風,較為擅長原始文獻的蒐集與整理,在學術方向的選擇上,也更加注重對傳統典籍的訓釋與闡發。這種特別重視材料的研究,與香港中文學界普遍以問題為中心,在材料上則博觀約取的治學之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次學術交流會議參會的29篇文章,內容涉及古典文學、傳統經學、哲學以及出土文獻,時代上起周秦,下迄明清,令人大開眼界,筆者也由衷地感受到不同的治學理路在學術研究上所產生的碰撞與差異。


7. 復旦求學 光華洗塵 – 段陶(中國)選堂博士候選人,二零一九年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與饒宗頤國學院於2019 年簽署五年的科研合作夥伴協議,為兩校更多學生及學者提供一個活躍的學術交流及相互學習的平臺。我有幸作為第一位饒宗頤國學院交流生去古文字中心進行學習訪問,親身體會到這所歷史悠久名校自身的氣質與風骨。
復旦學統悠久,師長親和,同學熱忱,與整個學校的風氣及學術追求相輔相成。復旦更是與時並進,教學設備創新大度,每間教室及每棟教學樓的電子屏都會顯示整個學校所有院系開設在各個教室的課程。復旦交流期間所耳濡目染的求問精神、研究習慣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增添了穩固的基石,激勵自己繼續努力,不負復旦及浸大老師們的不倦教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