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教授:古文字考釋雜談 (演講大要與照片)


陳劍教授提出,在考釋古文字時,要有意識的區分「證據」與「解釋」,這在論文寫作中常常被混淆,但對此時常有警惕是必要的。在這期間,陳劍教授強調要注重「定點」意識,並且舉出一些從字音、字形與字義的不同角度的釋讀過程對此進行解釋。


在字音方面,以今寫作「亢」的字形為例,楚簡中常常寫作【上大下卞】,根據押韻資料可以確定其為陽部字,由《鄂君啟節》與《語叢四》等材料可確定其為牙喉音,之後根據詞例與通假關係,可以確認其為「亢」字。

在字形方面,陳教授舉出甲文中的「徹」字,常見的習語有「上下徹示」,《說文》中作【彳鬲攵】,殷墟賓組卜辭中的「徹」字寫作【鬲丑】,示以手取/放鬲狀,會意字。黃類卜辭中的徹字與此顯著不同,而歷組卜辭與賓組大致同時,其中表示「徹」的慣用字正好與黃類相近,這一系正好可以將「徹」的字形變化解釋清楚,「上下徹示」亦即這一系列先祖全部祭祀之義。

在字義方面,金文中有【氵疌】字,用於人名,曾侯乙墓竹簡中有捷字,為手握兩箭的字形,《說文》中略有訛變。出土材料中常常表示戰勝之義,而「勝」字早已釋出,二者相距甚遠。簡帛中常常有與「蓋」、「挾」相通的例證,根據音義關係,直接可以聯想到應釋作「捷」,今在清華簡〈越公其事〉中得到印證。李守奎與石小力都曾寫文對此有過補充。

金文中的「毒」字長久以來沒有得到正確認識,往往釋作「每」、「妦」、「敏」等,然而又與常見的「每」、「妦」等字不同,這種分歧來自於字頭為二斜筆一豎筆,故而未能得到統一認識。晉姜鼎中有「~揚光烈」的詞例。同時,舊釋「奉揚」(如君夫簋蓋)的詞例也都應釋作「對揚」(六年琱生簋除外)。「毒」與「毐」,《說文》已有,從「母」與從「毋」之別,然檢索秦漢時的「毒」字,字頭皆兩重,與《說文》中三重不同,西漢以前「毒」字頭皆二斜筆一豎筆、一斜筆一橫筆一豎筆或二橫筆一豎筆,未見三橫一豎者,三橫一豎皆後出字形,故而「毒」與「毐」在西漢之前可能都是同一字形。在秦漢竹簡中還曾見到「熏毒」一詞,蓋即「謹(蓳)毒」,西漢印中曾有一枚舊釋為「壽先毒」之印,由於西漢時未見有三橫筆一豎筆作為字頭的毒字,故此應為「壽先王母」之印,先王母即西王母。「毒」本身有「厚」義,「毒物」並非其本義,故而「毒揚」、「毒降」的詞例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紀錄:段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