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堂」講座系列 (2019/5/27,大要與錄像)

考古是從最基本的物質層面重構古人生活的方式,國學不僅是經籍之學,更重要的是保有對古人生活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因此,國學院自今年起推出「考古學堂」講座系列,計劃在此方面拓展學術興趣,從不同角度帶領大家接近三代考古、三星堆、秦漢簡、走馬樓吳簡、唐代金銀器等出土發現,讓普羅大眾加深對中國考古的認識。

國學院很榮幸邀請到兩位重要的考古學專家,5月27日蒞臨本院,介紹有關青銅器和里耶秦簡的專業知識。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教授的講座以「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器——技術、藝術與觀念」為題,從銅器的鑄造技術、紋飾等角度深入闡述中國青銅時代的發展變化。以西周中期為界,中國青銅時代從二里崗至戰國早中期可分為早期與晚期兩個階段。其中可以從鼎足的鑄造以及鼎足與器腹的連接方式的轉變、銅器分范方式甚至「混鑄法——分鑄法——焊接法」的變化發展來觀察青銅技術的演進,通過觀察西周晚期的紋飾發展也可以注意到商周時人的藝術觀念,在早期向晚期的發展過程中,銅器的使用場合往往從單件銅器變成成套銅器,這也影響了當時紋飾的變化。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春龍先生就「里耶一號井的發掘和出土簡牘的保護整理」的講座主題展開對里耶秦簡的發掘與研究的討論。在發現秦簡之後,對里耶古城的發掘及保護都變得慎重與重視起來。張春龍先生根據當時實地狀況,描述雨季時的古井發掘與經驗總結。此外,里耶秦簡不僅對當時洞庭一代的基層社會組織與民族構成提供了豐富細緻的資料,也對當時的地理、區位、道路、行政建制與後來的歷史沿革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原始文獻。

記錄:段陶


承蒙講者授權,兩場講座的錄像已上載至本校圖書館網站。歡迎各界人士點擊以下講題,重溫當日的精彩內容:

1. 張昌平教授: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器——技術、藝術與觀念

2. 張春龍先生:里耶一號井的發掘和出土簡牘的保護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