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教授受邀赴英國名校談中國經典與金文研究 (2019/4)

饒宗頤國學院院長陳致教授主要從事《詩經》、金文、古史及學術史研究,術業精深。四月陳教授受邀到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舉行四場講座,分享他對中國文化和經典的真知灼見。

愛丁堡大學

陳致教授首先到訪愛丁堡大學蘇格蘭孔子學院,為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系列講座發表題為「中國青銅器銘文和中國早期文化與經典」的演講。他向聽眾展示了新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銅器銘文,並認為這些文本作為一手來源,對於理解中國早期文化和經典具有重要意義,值得仔細閱讀分析。陳教授還根據最新出土的11世紀青銅器銘文,重新詮釋了儒家經典著作的一些文本,包括《詩經》《尚書》和《禮記》等。



倫敦大學

陳致教授接著應邀到訪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以葛瑞漢紀念講座系列(A. C. Graham Memorial Lecture series)學者身份發表了三場演講。此系列講座自2010年開辦,迄今已邀請10位世界著名的漢學家演講。
陳教授首先講述了他對「中國傳世經典與出土文獻的隱藏連綿詞」的研究。陳教授舉例說明了連綿詞如何隱藏在傳世經典與出土文獻中,並分析了連綿詞在經典文獻、青銅器銘文以及簡帛文獻中的用法。這些分析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新出土的文獻,也可以為從前被誤讀的經典文獻提供新的解讀思路。

陳致教授還與聽眾分享了對「青銅銘文和《周頌》的四言詩」的研究。他認為《詩經》和西周青銅銘文中四言詩這種詩歌形式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意味著《詩經》中《雅》和《頌》部分的韻詩不會早於這個時期形成。他還提出,四言詩應該起源自與儀式性活動相關的貴族宮廷雅樂,而不是普遍認為的即興創作的民歌。

(節錄自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網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