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中的語言接觸、多語現象與國際通用語(2022/4/1)

浸大饒宗頤國學院很榮幸將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展開合作,簽署五年科研合作協議,以加強雙方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從2021年十月至2022年六月,雙方將聯同北京師範大學,北師港浸大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一個主題為「古代新研」的網上講座系列,每月一場。主講者分別來自頂尖科研機構,以融合東西方研究優勢,展開高端、前沿的深度學術討論。歡迎參與國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後的首個系列講座!

本講座系列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在網上參與:
Zoom會議號碼:938 7710 9210
密碼:hkbujas

浸大本科學生:如需聯通課程出席記錄,請於講座前在SLES網上報名,並於活動開始前以浸大電郵登入Zoom平台以參加講座。

第六場講座:古代世界中的語言接觸、多語現象與國際通用語

日期:2022年4月1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4:00-5:30(香港時間)
講者:Carlotta Viti 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北師港浸大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語言:英語
大要(蘭倩記錄):
Carlotta Viti 教授首先介紹國際通用語的概念:它被運用於不同國家以實現溝通,通用語並非取決於使用者龐大的數量,而是由使用地區的範圍決定。古代地中海的西部和東部地區,拉丁語和希臘語是當時的國際通用語。此外,其他語言接觸的現象亦相當普遍,比如古代文物和記載中發現了大量作為外交和經濟溝通載體的蘇美爾語(Sumerian)、阿卡德語(Akkadian)、阿拉米語(Aramaic)等。不同語言之間不僅存在多語(Multilingualism)、語言聯盟(“linguistic league” or Sprachbund)等現象,同一語言還顯示出許多語言變化的多樣性。
研究表明一種語言之所以成為國際通用語,並非由於其語法簡單或文化優越,而是語言背後包含的政治、軍事或經濟因素。雖然在語言學上,可以明顯看到該語言語法上趨向簡化,但這往往發生在它成為國際通用語之後。
當今社會英語並不是唯一的國際通用語,但英語和其他語言的關係正趨向同質化,不過這種趨向或許可以避免。倘若我們借鑑古代的國際通用語,當時存在兩種語言模式:一種是位於中東的古波斯帝國存在多語並存的現象,另一種是古羅馬帝國採取壓制其他語言和將其他語言同質化的策略。假如我們不希望後者出現,則需要學習古代中東地區的做法:重視語言的多樣性,保護瀕危語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