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繫年》與隨葬文本(或汲冢書)《竹書紀年》(2022/6/24)

浸大饒宗頤國學院很榮幸將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展開合作,簽署五年科研合作協議,以加強雙方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從2021年十月至2022年六月,雙方將聯同北京師範大學,北師港浸大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一個主題為「古代新研」的網上講座系列,每月一場。主講者分別來自頂尖科研機構,以融合東西方研究優勢,展開高端、前沿的深度學術討論。歡迎參與國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後的首個系列講座!

第八場講座:清華簡《繫年》與隨葬文本(或汲冢書)《竹書紀年》

日期:2022年6月24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4:00-5:30(香港時間)
講者:夏含夷教授(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咨詢委員)
語言:英語

大要(龐琨記錄):

《竹書紀年》的年代問題是夏含夷教授近年來十分關注的話題。王國維曾斥今本《竹書紀年》為明人偽作,此後似成定讞,但夏教授對此種說法進行了反駁。在前人將《竹書紀年》區分為今、古版本的基礎上,夏教授提出了「墓本」的概念,即西晉時汲冢出土的原始版本,他認為今本《竹書紀年》並不像王國維和當今大多數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是後人按一定的體例抄撮古籍而成。通過對比多種史料,尤其是近年來發現的清華簡《繫年》,他指出,今本的年代記錄嚴謹合符,並且在一些與古本相左的記錄上,反而與《繫年》等早期文獻一致,這絕不是一個明代的偽造者可以做到的。而古本《竹書紀年》本身有著古代抄手只按大意引用的問題,因此今本可能比古本更加接近墓本的原貌。《史記》、墓本和今本分別使用了不同的紀年體系,但是所記錄的歷史事件卻有相同的絕對年代,這是今本非偽的又一證據。不過,儘管今本可能直接繼承自墓本,但今本不能等同於墓本,因為後者是以戰國古文字寫就的出土版本,而前者則是西晉學者依據當時的史學慣例進行整理後的版本,前者對後者進行了有限的體例改編。

講座錄影,請點擊以下其中一個渠道觀看:浸大圖書館網頁、Youtube直播回放

http://hkbutube.lib.hkbu.edu.hk/st/display.php?bibno=st1057

https://youtu.be/0T00-ZkA7J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