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半月譚(2023春季)

為促進校內國學與漢學交流,饒宗頤國學院專門開展「半月譚」活動,每半月邀請一位本校或校外國學與漢學專家分享其獨特見解。目前,此活動主要於線上舉行,歡迎有興趣者參加「網上半月譚」。

本講座系列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在Zoom網上平台參與,Zoom會議資料如下:https://hkbu.zoom.us/j/99433048916?pwd=MXhXRm9ZL1ZIRVBlQlBqZmNqNzVqUT09
會議號碼:994 3304 8916
密碼:806260

浸大本科學生:如需聯通課程出席記錄,(1)請於講座前在SLES網上報名;(2)活動開始前以浸大電郵登入Zoom平台,且與會名稱需改為學生證號碼+姓名;及(3)講座結束後的三個工作日內,填寫並提交「聯通課程-意見調查表」。
注:CCL聯通課程標準為1.5小時時長。學生需滿足此出席要求,才能更新記錄。

以下是2023年春季學期將舉辦之講座的詳情:

第一場

日期:2023年3月28日(星期二)
時間:15:00–16:30
地點:Zoom
語言:普通話
題目:明代以來的漢語研究文獻:文獻類型、研究個案與方法啟示
講者:徐宇航博士(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徐宇航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現任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多年來致力漢語方言學、音韻學、漢語史、接觸語言學等領域研究,目前已在《中國語文》《語言暨語言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學術專著兩部,其一入選商務印書館語言學出版基金「中國語言學文庫」叢書。個人主持研究項目數個,目前集中於東南地區漢語方言的共時與歷時研究。
主持:梁月娥博士(浸大饒宗頤國學院副研究員)

提要:東南沿海地區歷來是中西方交流的窗口,區域內部亦有深厚的方言底蘊。明代以來,諸多傳教士、漢學家停留東南亞或經東南沿海地區進入中國。為方便交流與佈道,他們學習各地方言,編寫了很多記錄當時當地方言的材料。與此同時,東南沿海地區有大量的韻書、戲文等材料存留。中西視角的交匯為後人描摹了豐富多彩的語言世界。這些材料也成為目前漢語學界描寫歷時語言特徵、探究語言歷時演變規則的重要依據。是次演講從講者已有研究成果出發,展現明代以來的各類漢語研究文獻對歷時語言研究的貢獻,並藉研究個案,梳理各類文獻的優缺繁肯,明晰歷時材料類型特徵,增益文獻語言研究方法。

第二場

日期:2023年5月11日(星期四)
時間:15:30–17:00
地點:Zoom
語言:英語
題目:論西周青銅器銘文中「集體記憶」的問題
講者:顧永光博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約聘助理教授)
顧永光博士曾獲德國波昂大學東亞研究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亞洲學院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約聘助理教授,2019–2022年曾任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他的研究領域主要包含兩周青銅器銘文、《尚書》與《尚書》之形成暨當代香港文學。
主持:杰螞博士(浸大饒宗頤國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提要:西周青銅器銘文往往被看成西周統治階級集體記憶之府。然而筆者指出青銅器銘文的主要用處在於保存並證明器主個人及其祖先對周王朝的貢獻。因此,筆者擬以西周中晚期冊命銘文為例,探討銘文中個人記憶與周朝集體歷史記憶——乃天命的接受與傳承——的交叉點。筆者認為銘文中所出現有關文武受天命的相關敘事都是以器主為焦點的個人化版本。周朝的集體歷史記憶在銘文裡被援引的目的不外乎說明周王與受命人(器主)之間的政治、道德性主從關係的所以然。

第三場

日期: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時間:14:00-15:30
地點:Zoom
語言:英語
題目:樂鈞《耳食録》當中的可怕欲望
講者:郭雪梅博士(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系副教授)
郭雪梅博士是一位中華王朝文化史學家,其研究興趣為晚期中華帝國的非官方和軼事文學作品的女性著作權及文本真實性。她還愛好志怪作品,其目前的研究項目題為「怪獸傳奇:晚期中華帝國的恐懼」,探討 18 世紀志怪小說中關於恐懼和非自然的怪異敍述。業餘時間,她積極翻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撰寫關於中國遺產和文學旅遊的文章。她最新的期刊論文〈文學旅遊與城市品牌:徐霞客江陰故居的遺產化〉(2022)運用文學旅遊的理論框架討論了中國的遺產政策,該文發表於愛丁堡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史》(第11卷第2期)。
主持:常慧琳博士(浸大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提要:樂鈞(1766–1814)所著志怪小說集《耳食録》初刊於1792年及1794年。正如其它18世紀下半葉的文言故事集一樣,《耳食録》中也满是傳奇體的魅惑故事,折射出清朝中期文人階層的典型思想,价值觀,恐惧及信仰。細讀之下,可以發現,在這些浪漫的故事中,欲望經常與「恐」、「惧」等其它情感緊密交織,變得更加複雜。
通過分析《耳食録》第一編中的幾則故事,本文認為《耳食録》對於男性欲望的複雜呈現,是中國帝國晚期更廣義的「情」話語的一部分。本文提出,這些魅惑故事也是恐怖故事的一种,其主角之所以產生「恐」和「惧」感情,是因為他們沉溺於禁忌欲望,或背離了傳統的性别角色。本文的結論是,《耳食録》的作者認為欲望威脅著社會秩序,並且有損男子氣概。而且,正因如此,欲望可以被解讀為清朝中期文人更廣義的恐惧及焦慮的隱喻。這些恐惧及焦慮,與他們的政治上的疏遠和意识形态邊緣化相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