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譚 2016/17

為促進校內國學與漢學交流,饒宗頤國學院專門開展「半月譚」活動,每半月邀請一位本校或校外國學與漢學專家分享其獨特見解。歡迎有興趣者參加。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固庵丈室(九龍塘聯福道34號逸夫行政樓7樓707C室,SWT707C)

如欲查詢或報名,請致電3411 6655或電郵至hkbujas@hkbu.edu.hk。

第十場

講者:張偉國教授(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日期: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小說與史實之異:三國史探

提要:

一般人的歷史知識來自教科書、歷史小說或眾人傳聞。教科書過於簡略,欠缺細節;傳聞聳人聽聞,真偽難辨;小說則著重情節脈絡,以主角為故事核心,忽略時勢全局,本講題試以三國若干史事為例,探討歷史與小說故事之區別。

第九場

講者:何冠環博士(樹仁大學客座副教授)
日期:2017年3月9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歷史上的北宋楊家將
提要:
北宋楊家將是宋代以至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將門,楊令公楊業、佘太君(又作折太君)及他們兒孫的忠勇衛國事蹟,經小說戲曲以及電影電視劇的渲染,早已深入民心。佘太君、楊八姐、楊九妹、楊金花、楊排風,以至穆桂英為首的楊家眾媳婦等女角色抬頭,構成不亞於男兒的楊門女將。但這是真實的歷史,還是小說家虛構的情節?
香港宋史學者、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何冠環博士研究北宋楊家將歷史多年,曾撰寫楊家將第三、四代傳人楊文廣與楊畋事蹟考兩篇論文。他將會結合可靠文獻和出土文物,告訴我們歷史上楊家將的真面目,與小說戲曲所述有甚麼差別,並告訴我們可以在哪裏看到楊家將的歷史遺蹟。

第八場

講者:朱銘堅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日期:2017年2月14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金元之際的士人網絡與訊息溝通——以《中州啟劄》內與呂遜的書信為中心
提要:
這次報告以《中州啟劄》內三十餘通與呂遜的書信為線索,重構呂遜在金元之際的動向和其橫跨華北地區的書信網絡,揭示呂遜作為元初兩大儒學集團溝通橋樑的重要角色,並藉著分析與呂遜諸通信的內容和時代背景,探討士人如何透過書信傳達請託與勉勵的訊息,在金元之際的困境中相互扶持。

第七場

講者:金方廷女史(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日期:2017年1月13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有關先秦婚姻禮儀辭令的一些思考
提要:
《儀禮•士昏禮》在敘述了婚禮的諸項儀節之後,特別記敘了配合這些儀節使用的「昏辭」。這些「昏辭」正是伴隨著婚禮儀節所使用的嚴肅正式的禮儀辭令,以「昏辭」為代表的禮儀用語,在周代禮儀系統中有著無法用行動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更進一步說,以「昏辭」為代表的這類禮儀語言、禮儀辭令,本身植根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傳統。講者將對比和分析不同文獻中記載的婚姻禮儀辭令,希望以此加深對先秦婚禮的認知,並能進而探究禮儀文化與文學之間的關係。

第六場

講者:朱壽桐教授(澳門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日期:2016年12月9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走出文言傳統以後——關於新文學語言的考察
提要:
五四新文學以倡導白話文,走出文言文傳統為語言策略,這既是「新民」文體的繼承,對“我手寫吾口”的啓蒙傳統的發揚,也是對新文化和新文學的一種時代性的設計。這種反傳統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開通民智,令天下工農商賈皆通文字之用,而且也體現在建搆適合于時代需要的漢語新文學。然而語言文化上的反傳統造成了很多疏漏,留下了許多歷史教訓,對民族文學和文化的豐富資源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使得我們的新文學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顯得非常艱難。

第五場

講者:錢志熙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訪問教授)
日期:2016年11月25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陶淵明《形影神》的哲學內蘊與思想史位置
提要:
《形影神》組詩,代表了魏晉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豐富的哲學內蘊。陶淵明從生命體中抽象出形、影、神三範疇,同時也代表了三種人生境界,並且反映了魏晉時代的多種生命價值觀。陶淵明通過對形、影、神的思辨,得到“神辨自然”的最高理性,其中的主要內容為“委運任化”。他通過對生命的深刻思考而達到了對自然真相的認識,從而獲得很高的哲學價值。

第四場

講者:鄔可晶博士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日期:2016年11月10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關於《管子·水地》篇與郭店簡《太一生水》「水生說」比較的一些補充意見
提要:
傳世文獻裏有關先秦宇宙生成論中的「水生說」的資料,主要見於《管子·水地》篇。上世紀90年代公佈的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其1~8號簡闡述太一通過水生成宇宙的過程,是現存最爲系統的關於「水生說」的文獻。不少學者就《管子·水地》篇的「水生說」與《太一生水》的「水生說」作過比較研究。《中國哲學史》2012年第3期發表的白奚《〈太一生水〉的「水」與萬物之生成——兼論〈太一生水〉的成文年代》,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很有參考價值。我們準備在白文的基礎上,從「水」的地位和宇宙生成模式兩個方面,爲白文關於兩種「水生說」文獻思想的比較作一些具體的補充。

第三場

講者:談仁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研究助理)
日期:2016年10月28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關於伊藤仁齋「活物」思想的考察
提要:
德川儒者伊藤仁齋之「天地一大活物」之論述歷來被認為是其學說中最具有特征的觀點之一,由此仁齋表達了的氣一元論和萬物生而不息的運動觀,以對抗朱子學的理氣二元論和居敬主靜說。講者旨在從此論述考察伊藤仁齋的天的概念,具體將採用文獻學的方法,通過探索中日語境中的「活物」概念,以求仁齋學說的新發現。

第二場

講者:孟飛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日期:2016年9月30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普通話
題目:詩與政通:白居易及其《新樂府》創作
提要:
政治是影響古代文人創作的重要因素,許多文學作品需要結合政治背景進行解讀。白居易《新樂府》五十章作為「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是中唐文學史濃墨重彩的書寫,其創作因緣與當時的政治態勢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講者將從這一角度,利用發現的新材料,對白居易創作《新樂府》的背景、緣由及創作、編定的時間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考察,並對其在元和詩壇產生的影響重新作出評價。

第一場

講者:史亞當博士(Adam Schwartz,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日期:2016年9月9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語言:英語及普通話
題目:New Yijing 易經 Discoveries
提要:
My talk first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how two new fascinating discoveries related to the Yijing or Book of Changes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s composition and organization. By using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examine a series of hexagrams all involving the Base Trigram Xun 巽 as the lower trigram, I then propose a theory on how a single trigram image led to the p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hexagram names and their derived line statement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