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譚 2018/19

為促進校內國學與漢學交流,饒宗頤國學院專門開展「半月譚」活動,每半月邀請一位本校或校外國學與漢學專家分享其獨特見解。歡迎有興趣者參加。

第一場

講者:朱純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教授)、李詩芸小姐(香港中文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生、原香港城市大學「意境」研究項目主管)
題目:電腦輔助之中國古典詩詞「意境」研究:設想與實施
日期: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時間:16:00-17:00
語言:普通話
大要:
「意境」作中國詩學的一個經典概念,歷來為詩評家所推崇。本次報告探討如何讓「意境」研究能藉助數碼人文及認知研究的方法論突破。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確立語料標注的分類框架,即建立一個世界本體知識的樹狀分級結構,將詞語所代表的意象或意思分類為「物」、「事」、(「物」的)「質」、(主觀情感心理判斷的)「值」等四類。再以此本體樹為框架,構建出多功能語義標注檢索平臺。通過「意象串聯與共呈」來探討物景與人情、時間與空間、實與虛、靜與動的文本體現及其詩意互涉與互動。

第二場

講者:陳繼東教授(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國際傳播系教授)
講題:《新西域記》與大谷光瑞的「絲路探險」
日期:2018年12月7日(星期五)
時間:11:00-12:30
語言:普通話
大要(沈燕飛、段陶記錄):
20世紀日本學者逐漸藉由西方學術學習梵語,繞過漢譯佛經,直接研習梵語佛經原文,懷著對日本佛教在當時時期所承擔意義的思考,從 1902年至1915年,大谷光瑞籌劃和實施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域.中亞探險活動。上原芳太郎編撰的《新西域記》,某程度上是對玄奘《西域記》的致敬甚至超越。陳繼東教授概觀《新西域記》一書的內容,尤其是通過大谷光瑞自身的思考,探究其探險目的:踏訪佛教歷史遺跡;解決佛教史上的種種疑問;探究本宗淨土真宗的歷史淵源;在學術上與西方各國的探險隊進行競爭,獲取和提高日本在這一領域的國際聲譽和地位。過直接接觸,所有佛教經典皆藉助漢譯佛經獲得,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通過直接經由中亞去往印度考察佛教遺跡的方式來重新思考日本佛教的發展,也是大谷光瑞此行的主要目的,大谷光瑞在二十世紀早期也借鑒日本佛教的經驗,對中國佛教的復興提出很多有意義的建議。

第三場

講者:李博威先生(芝加哥大學博士候選人)
講題:「詩言詩」初探:《詩經》中的自注、史觀與作者——以芮良夫作《桑柔》為例,兼論《雅》中的作者題名詩
日期: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時間:11:00-12:00
語言:普通話
大要:
西洋漢學界近百年來對《詩經》的歷史意識、作者歸屬等詮釋問題的認識,似乎還以為《詩經》是一部撲朔迷離、詩義未明的書。李博威先生反其道而行,由尾到頭重讀《詩經》,從〈大雅.桑柔〉的文本細讀出發,在《頌》、《雅》詩歌的歷史意識、傳記範式及詩人的自註線索中,追溯漢儒詮釋原則的前身。講者以出土文獻中帶自註序文的小文集為例,探討《詩經》雜糅混雜的成書過程,並論及其多樣性如何妨礙學者歸納於自圓其說的詮釋義例。他特別談到漢代闡釋學的歷史意識,嘗試說明其起源和發展的來龍去脈。

第四場

講者:張月博士(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
講題:重讀六朝詠史詩
日期:2019年6月10日(星期一)
時間:11:00-12:00
語言:普通話
大要:
本次講座圍繞謝瞻的名作〈張子房詩〉,詮釋重新解讀詠史詩的方法與手段。雖然此詩在當時「冠絕一時」,但後世評論家對其明顯的阿諛奉承的態度表示反感,批評謝瞻為了討好「篡權者」劉裕寫作此詩。張月博士將文本細讀、文化記憶理論與中國文學的實際結合起來,重新探討這首詩的意義與價值,主要論述謝瞻和劉裕如何通過對張良的文化記憶來達到他們各自的目的,從而更加清晰地瞭解和體會易代之際劉裕的政治企圖、謝瞻的複雜心態以及張良形象的文化內涵與意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