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雅俗博采,方可以究天人之際;同異容兼,期可以成一家之言。容兼閣因此廣納各類叢書,舉凡經學、史學、佛學、哲學,古今學者治學之精義皆薈萃於此。於此徜徉,必能拾級入於國學殿堂,見宗廟之富、百官之美。
在佛教傳入東土後,佛教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撰寫以及整理,數量逐漸增加,由於日益龐雜,是以將其匯編為「藏」。「大藏經」的匯整編修,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歷來的學問僧或習佛的知識份子所漸次整編。就可見紀錄來說,「藏經」的匯整,中國有十餘次、日本有八次、高麗有三次。由於「藏經」中所收錄經典為漢字所撰寫,是以又分類為「漢文大藏經」,以別於「西夏文大藏經」以及「日文大藏經」。
在中國,最早系統編整「大藏經」者,可追溯到宋太祖開寶年間所編修的《開寶藏》,後來歷代編修者,皆以《開寶藏》為基礎而增添。最著名的中國大藏經,即是清乾隆所敕令纂修的《乾隆大藏經》,亦稱為《龍藏》。而近代最為常見的大藏經,則是於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年)由日人所編修的《大正新修大藏經》。後又因敦煌文獻的出土,是以於1984年又有中國方面所出版的《中華大藏經》,增添了許多敦煌所出土的手抄經卷內容。
饒宗頤國學所收藏者,則為古正美教授、莊錦章教授伉儷所捐贈的《大正新修大藏經》,現正館藏於容兼閣之中。叢書中雖然主要保存了漢譯的佛教典籍,但亦有婆羅門教的原始文獻,更存有許多早期的佛教版畫,是以此叢書之貢獻,不只於佛學、文獻學、史學上有重要地位,亦有著藝術史上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