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要(郭倩夢記錄):
近日,夏含夷教授於饒宗頤國學院開展了題為「西週年代問題新釋:厲王、宣王時代」的演講。他以「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為切入點,針對斷代工程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對西周厲王及宣王兩位君王的年代問題進行了考述。
夏教授通過中國傳統六十甲子的循環規律和張培瑜先生編著的《中國先秦史曆表》,結合「㝨盤」中「隹廿又八年五月既朢庚寅」的記載對該年份所處之世進行推導。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厲王在位三十七年。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為中國歷史年代記錄之肇始,若銘文中的二十八年為宣王紀年(前800年)則與所載「庚寅」之月相不符,若據厲王奔彘年(前842年)推導之為厲王二十八年(前851年)也與月相不合。斷代工程《簡本》中針對該問題,將厲王奔彘年與共和元年置於同一年,即前841年,這也將厲王元年由傳統的前878年推定至前877年。接著,夏教授又對比了2003年於陝西郿縣出土的「逑盤」和「逑鼎」,據其上銘文所載及其「既生霸」等月相的表述,可以得出這兩件銅器皆為宣王(前827-782年在位)年間所鑄的結論。該結論與《中國先秦史曆表》所推導的年份不符,但自前800-780年間,只有前784年和783年符合這兩件銅器所載年代。而夏教授與倪德衛教授(David S. Nivison)共同提出的「倪--夏『二元說』」則很好地解答這一問題,即西周諸王不止有一個元年,或應服喪等禮會在約兩年後再設一元年。因此,西周宣王元年為前827年,但在其之後兩年,前825年同樣為宣王元年。再通過關鍵人物「史淢」在銘文中的跨年代出現,由此推導出「㝨盤」應為宣王二十八年的銅器。
另一關於厲王、宣王的斷代問題則是基於晉侯蘇編鐘及晉侯蘇鼎的年代記載所展開的。夏教授據晉侯蘇編鐘銘文、《世本》、及《史記》等載,認為晉侯在位年代應為宣王六年至十六年期間(前822-812年)。他對斷代工程《簡本》所採用的AMS法擬定的年份提出疑問。依《簡本》框架,厲王三十三年為前845年,宣王三十三年為前795年。他推論晉侯蘇編鐘中的「卅又三年」指的是宣王三十三年的可能性遠遠大於《簡本》所說的該年份當屬厲王。此外,又據晉侯蘇編鐘之載「膳夫㫚」、克鐘之載「士曶」、及文盨之載「士曶父」等相關證據確定「曶」為宣王時代人,而晉侯蘇編鐘也為宣王時代所作。
夏教授對斷代工程的失敗表示遺憾,但也強調在做學問的過程中我們不應抱殘守缺於舊的錯誤,而是當新材料、新證據出現時毫不避諱地以之印證舊猜測。若有差繆,還應不諱更正,提出新推論。
第二場講座 《孔子之前》:四十年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