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24:簡帛・經典・古史」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此次論壇由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及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聯合主辦,旨在探索簡帛研究於經典詮釋與古史重建中的作用與價值。論壇匯聚了來自中國內地、港臺地區、美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多地的簡帛學與古文字學學者,多方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與研究分享。(學者名單詳見文末)
北師港浸大校長、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陳致教授在開幕典禮致辭中,特別強調出土文獻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簡帛等新材料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先秦秦漢時期的經典和文明的研究進程,揭示了大量古代思想與社會運作的細節,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理解更加立體。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教授對與會學者為簡帛學研究做出的的努力與探索表示由衷敬意,更特別感謝了張光裕、宮宅潔、楊振紅等學者長期的鼎力支持。當前簡帛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不斷更新,希望此次論壇能引領出新的研究風向,進一步創新學術成果,為全球簡帛學者提供更多思想碰撞的機會。
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授夏含夷教授在開幕致辭中帶領大家回顧了二十年前簡帛學論壇誕生的起點,並展示多張珍貴的老照片。他提到簡帛學國際論壇不僅促成了跨地域、跨學科的深度交流,更推動了學科的長足進步。隨著陳致教授和饒宗頤國學院的加入,論壇規模和影響力也逐年擴大,成為國際簡帛學界不可或缺的交流平臺。
為期兩天的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44位學者進行了多場熱烈交流與深度討論。此次論壇分為八個小組,涵蓋廣泛議題,與會學者們圍繞以清華簡為代表的戰國竹簡、楚簡官文書和墓葬文書、秦漢晉出土的法律文書、秦漢日書與西北漢簡中的特殊問題、經典文獻與出土文獻中的字詞考釋,以及古史文獻中的歷史考察等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內容不僅涉及文本的釋讀與校勘,更延伸至文獻背後的社會文化意涵和制度變遷,從多角度呈現出簡帛學的跨學科研究潛力與未來發展趨勢。值得一提的是,來自荊州博物館的趙曉斌先生展示了荊州棗林鋪造紙廠46號楚墓出土的〈詩書之言〉相關竹簡及其釋文,其中部分內容亦見於傳世文獻,在現場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參與論壇的學生和旁聽者紛紛表示,此會議令他們深受啟發,對簡帛學研究的多元路徑有了全新認識。有與會旁聽的青年博士表示,這次論壇諸位學者勝對紛陳,讓他收穫頗豐,特別是范麗梅教授在〈亙先〉篇章中對「鼓材物,出於作」的文字細讀。范教授深入探討了萬物生成的機制,從形而下的物理生成推演到形而上的宇宙運作,其抽象思維與具體分析之間的轉換堪稱徹上徹下的經典案例。另一研究生則對沈培教授的報告印象深刻,稱其為「利用出土文獻校讀傳世古書的典範」。學生們也特別提及武致知和郭珏等學者的發言,認為他們從社會學視角出發,拓展了古代文獻多學科解讀的研究視野,展現了未來簡牘學研究的挑戰與潛力。
與會學者由表及裡、跨越學科的研究案例,讓在場學者和學生們藉此契機,進一步探索簡帛學的研究廣度與深度;而此次會議更是連結了簡帛學界的跨地域、跨年代學術網絡,展現了簡帛研究在全球範疇內的緊密聯繫與合作潛力。
閉幕式由夏含夷教授發表感言,並對論壇的熱烈學術氛圍表示高度肯定,他也邀請了各地區多位青年學者分享參會心得,包括劉欣寧、梅林、宮島和也、田天、鄧佩玲教授們。此次論壇匯聚了全球簡帛學界領軍人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對青年學者而言,是一次深入學習與激發新思的良機。下一屆簡帛學國際論壇將由芝加哥大學承辦,並預計於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舉行,我們將期待有更多青年學者參與,為簡帛學學科的發展注入研究的活力與創新的視角,呈現出學界代際傳承的美好圖景。
與會者報告目錄(以發表順序為序)
夏含夷(SHAUGHNESSY, Edward):再論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真實性——答葉翰教授
劉國忠:從清華簡看《逸周書》的三「訓」篇
黃冠雲:清華簡《赤鳩之集湯之屋》的字裡行間
范麗梅:從清華簡〈五紀〉之「梪」說上博〈亙先〉之「䛠」與「主」
程少軒:清華簡《四時》「十又二歲乃合」小考
宮島和也(MIYAJIMA, Kazuya):試談清華簡《楚居》的語言特徵
梅 林(POLI, Maddalena):清華簡《畏天用身》研讀札記
李博威(LEBOVITZ, David J.):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演唱結構重探
史亞當(SCHWARTZ, Adam Craig):梳理安大簡「孔子語錄類」散文文獻《華繁》篇的體例和主題特點
鄧佩玲:清華簡《大夫食禮》「大夫辸(速)之義(儀)」句的釋讀及其相關問題
趙曉斌:荆州棗紙簡《詩書之言》摘引《羽訐》與傳世本《古文尚書.大禹謨》
葛覺智(GREBNEV, Yegor):「書」類文獻中互相矛盾的論述
周博群:淺談上古漢語中的「重」、「力」互用現象
張喜儀:《莊子》三種無為觀探微
羋開樂(PULINI, Michele):從出土文獻的角度再論上古漢語派生型態與同源詞的問題
海老根量介(EBINE, Ryosuke):嶽麓秦簡「㝅」字考——兼談《日書》中的「㝅(榖)」
沈 培:談談出土醫書和傳世醫書跟「溲」搭配的從「廷」、從「呈」和從「巠」之字的訓釋
陳鴻圖:出土文獻與《楚辭》名物考釋
范常喜:漢簡名物中若干「柜」字合證
蔣 文:從「蜀郡作牢」到「君幸酒」:淺談漆器題銘中的特殊省略
雷海龍:漢代觶、卮、樽考辨
李天虹:包山楚簡官文書簽署文字「××戠之」「××爲李」補識
于夢欣:楚遣冊簡所記「斗」補釋
魯家亮:江漢地區戰國秦漢遣策書寫格式的變化及其原因新探
武致知(KRIJGSMAN, Rens):讀甚麼?初識墓葬裡的文學
來國龍:安大簡《仲尼曰》中的「反切拼音字」
陳 偉:禁「里人令軍人得爵受賜者出錢酒肉飲食之」令復原與解讀
何有祖:嶽麓秦簡所見繫囚設施試解
徐 剛:張家山漢簡《津關令》與漢初的地域格局
田 天:張家山336號漢墓《朝律》與文帝初年的政局
章瀟逸、丁善泉: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王廣不縱周順案」文書再探
楊振紅:周初平定商邑之亂與歷史記載之變形
郭 珏:早期中國的識讀群體(Literate Community)的社會史考察:以戰國楚郢都紀南城遺址為中心
宮宅潔(MIYAKE, Kiyoshi):戰爭與貨幣——秦的佔領統治與半兩錢的流通
劉國勝、趙翠翠:試析秦漢日書中圖、表寫作的幾種特殊形式
肖芸曉:睡虎地漢簡《質日》的字迹、代筆、與他人事務
金鍾希(KIM, Chong Hi):秦、漢初中大夫令的雙重管理結構
費安德(FECH, Andrej):從北大漢簡〈妄稽〉和《毛傳》看漢朝正妻與妾室之分
馬增榮:漢初中尉考:以張家山336號墓《功令》為中心
沈思聰:甲渠候官誠北部、吞遠部轄隧情況新論——兼談甲渠候官河南道上塞各部郵書路線的分布
黃浩波:同縣同隧:西北漢簡所見戍卒的部署原則
劉欣寧:分產、立嗣與訴訟:臨澤黃家灣灘西晉簡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