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和他的時代」學術工作坊

2024年12月16日至17日,「王國維和他的時代」學術工作坊在香港浸會大學隆重舉行。此次工作坊由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和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臺灣中心聯合主辦,匯聚了十一位來自大陸、香港、臺灣、美國、日本等海內外各地的知名學者,重點圍繞王國維與西方哲學,特別是康德、叔本華的學術關聯,以及他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中的重要地位。學者們通過分析王國維的作品、思想變遷及其學術轉型,揭示了中國現代學術及文學史的多重面向。

工作坊開幕式由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張宏生教授主持。張教授回顧了自己與王國維學術傳統的淵源,他指出王國維是跨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思想中介,通過重新審視王氏的學術軌跡,我們得以窺見早期20世紀中國知識生產範式的深刻變遷。

山東大學文學院龔鵬程教授和復旦大學古籍所陳建華教授,分別為工作坊發表兩場主題演講。龔鵬程教授「世界漢學潮流中的王國維與中國文學史」的議題,基於漢學進入中國的歷程及其與西方學術和日本國學的交互,分析了王國維、魯迅等人物對中國文學史的改寫,並指出西洋化與政治化交織的現象對中國學術的深刻塑造。陳建華教授則以「試論王國維與康德、叔本華的哲學上的關係」為題,聚焦於王氏對於康德、叔本華哲學的理解與接受,提出王國維的哲學思想在面對西方哲學影響時的變化與發展,並分析其對《人間詞話》的深刻影響。

工作坊報告環節精彩紛呈。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慕唯仁(MURTHY, Viren)教授的研究方法很特別,他認為雖然王氏鮮有提及黑格爾,但是王氏的哲學轉變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有著相似的邏輯結構,都可以看做是後康德時代的產物。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彭春凌教授指出斯賓塞《文體論》將進化論與聯想心理學結合,探討個體與社會意識的交織,對清末至新文化運動期間中國的群己觀念和社會變革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哲學宗教學院陳懷宇教授聚焦於清華國學院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與互動,並探索王氏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並強調王氏的學術貢獻是植根於當時的學術環境與同仁的合作中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張仲民教授以學者姚名達初入清華時,為在章學誠研究上取得成果而急於求成、舍己從人的學術路徑,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姚名達的學術背景及其與外部環境的關聯。

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周軼群教授探討了王氏與吳宓之間的深厚精神聯繫,尤其是在對「殉道」的共同理解上,並通過蘇格拉底的死揭示了王、吳二人學術獨立和自由的思想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建民教授提出王氏的學術轉向與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密切相關,並指出王氏未能在哲學上解脫,也未能實現其觀念,因此其自殺是在動蕩的民國社會的結構性壓抑下未能找到解答的必然結果。早稻田大學法學部喬志航教授則進一步闡述了王氏如何將「哲學」視為中西文化的融合點,對其學術思想進行重新定位。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鄭吉雄教授指出王氏《靜安文集》中的「性」與「欲」之論深受歐洲哲學影響,對這兩個概念的詮釋與當時學者大為不同,並且對「情」的變遷進行了深入思考,這些獨特見解值得當代學者更多關注與研究。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台灣中心黃冠雲教授則進一步指出,王氏所提出的「名理」一詞與當時流行的「邏輯」和「名學」有所區別,反映了其對中國義理探索的哲學深度。

在兩天的討論中,與會學者們從不同理論視角出發,不僅深入探討了王國維及其同時代學者的學術思想及學術歷程,還對王氏在中國現代學術轉型中的角色作出了全方位的詮釋。學者們對王國維學術的多維度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加豐富且立體的學術視野,也為後續王氏學術遺產的發掘與再評價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和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