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饒宗頤國學院邀得著名漢學家畢鶚教授駐院兩個月,期間主講了三場講座,題目分別為「『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中國古代人禽之辨新論」、「原『道』——道字語源及其詞族發微」、「原『愛』——愛字語源發微」。
畢鶚教授為瑞士蘇黎世大學東方學院傳統中國講席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上古漢語的音系學、詞法學、語源學、文字學、漢藏語言學、上中古漢語的外來接觸、漢語言文字學史、歷史語言學的認識論基礎、先秦考古和歷史、早期漢語史學等。曾在眾多學術期刊和專書發表論文,成果豐碩,蜚聲國際。
畢鶚教授的首場演講重探中國古代著名的「人禽之辨」,在語言學家的本位思考問題,通過追溯古人對「能言鳥獸」的種種論述,並旁徵博引古希臘及歷代中國文獻,提出語言在西方傳統裡普遍視作界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徵,然而在古代中國情形卻不太一樣。這個結論反過來引證了「人禽之辨」的著眼點不在於人類的語言機能,而是其道德能耐。講座錄影可點擊此處觀看。
在隨後的兩場講座,畢鶚教授繼續展現資深語文學者的本色,以漢語裡兩個很重要的字——「道」與「愛」——為討論對象,運用深湛的文字學、語言類型學及比較歷史語言學知識,從形、音、義三方面探討二字的源頭,剖析其不同義項之間的歷時與共時關係。其中一點最有意思的發現是,現代漢語中「我愛你」這種說法原來古而有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王居》即有:「雖我愛爾,吾無如社稷何?」正正採用相同的語序結構。
國學院自2015年起推行傑出訪問學人計劃,每年從外地邀請一至兩位國學或漢學專家,於訪問期間舉行多場公開講座,力求為浸大及本地學術界注入新的活力,激發年輕學者及學生的研究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