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半月譚(2024年春季)

為促進校內國學與漢學交流,饒宗頤國學院專門開展「半月譚」活動,每半月邀請一位本校或校外國學與漢學專家分享其獨特見解。目前,此活動主要於線上舉行,歡迎有興趣者參加「網上半月譚」。

本講座系列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在Zoom網上平台參與,Zoom會議資料如下:https://hkbu.zoom.us/j/99020623261?pwd=L1JnVTkzWm43R2k3TVYxYkFRRVdWQT09
會議號碼:990 2062 3261
密碼:329559

浸大本科學生:如需聯通課程出席記錄,(1)活動開始前以浸大電郵登入Zoom平台,且與會名稱需改為學生證號碼+姓名;及(2)講座結束後的三個工作日內,填寫並提交「聯通課程-意見調查表」。
注:CCL聯通課程標準為1.5小時時長。學生需滿足此出席要求,才能更新記錄。

以下是2024年春季學期將舉辦之講座的詳情:

第一場:〈駉〉頌新詮——兩周馬學知識、「四牡一乘」的選馬原則及《詩經》頌體共性發微
2024/03/19 | 14:00–15:30 | 普通話
講者:陳竹茗博士(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學院博士論文獎學金獲獎者)
主持:沈思聰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提要:〈駉〉為《詩經.魯頌》的首篇,以「賦」的手法書寫,分為四章,每章八句,各章結構相同;其中前三句一律押魚部韻,至於後五句,第一至三章分別換成陽、之、鐸韻,但第四章一韻到底。此頌之所以為人熟知,主要由於羅列一系列的馬名與孔子引用「思無邪」一句以概括《詩》三百之旨。這首名頌雖然結構簡單,歷代卻頗乏解人。縱觀前人對詩旨的詮釋往往不得要領,實源於過信《毛詩故訓傳》所附〈詩序〉魯僖公「在坰之野」(按照毛公的訓釋「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句義實自相矛盾)牧馬的臆說,以及毛傳將四章之駿馬附會為「諸侯六閑馬四種」(即良馬、戎馬、田馬及駑馬)的曲說,反而對詩文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尤其是兩周車馬制度熟視無睹,以致疑竇叢生。
本報告以梳理詩句為主線,涉及字詞校釋與訓詁、各種異說所反映的理解差異、魯國放馬之地蠡測、兩周選馬標準、「思無邪」為嘏辭類用語等前人甚少關注或辯而未詳的問題,其中四馬一乘的車駕制度尤為正確理解詩旨的關鍵。頌中提及的馬名達十六種之多,反映周人對馬已有相當深入的瞭解。講者試以當今西方馬學術語闡明毛傳對馬名的訓釋,進而評估周人對家馬顏色品種的認知水平,並在前人的基礎上提供更準確可靠的英譯。最後,報告在批駁〈詩序〉成說的同時,發明〈駉〉一詩之旨,並解釋此詩何以體類風、雅卻歸於頌的深層原因。

第二場:重塑朝鮮——《明史‧朝鮮傳》的書寫與朝鮮譯官的交涉
2024/03/26 | 14:30–16:00 | 英語
講者:羅樂然博士(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主持:沈思聰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提要:由於朝鮮國王和官員對清朝編纂的《明史》敘述的準確性存在擔憂,於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初,朝鮮安排了多次燕行使團,旨在與清朝官員進行談判。主要目標是合法化朝鮮承認的敘述,特別是在《朝鮮傳》中記載仁祖反正的事宜。朝鮮的官方記錄和《燕行錄》強調了使節團譯官在與清朝官員談判中作為重要的中介者的關鍵作用。本研究旨在追蹤金是瑜(1673–1737)和其他譯官在北京使節團期間的行動,探討他們如何作出不同舉動向清朝官員爭取,以維護朝鮮在《明史》中的歷史敘述符合朝鮮的想像。本研究的發現有助於證明朝鮮譯官在清朝官方歷史文獻過程中,合法化朝鮮歷史敘述方面發揮的主導作用。

第三場:江戶時代唐詩的知識整理與圖像轉譯
2024/05/07 | 10:30–12:00 | 普通話
講者:許建業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董顯亮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提要:日本江戶時代,不論精英階層還是市民大眾都對吟誦摹習唐詩有着殷切的追求。其時大量相關漢籍傳入,為致力整理唐詩知識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此同時,出版業的發達也大大加速了唐詩知識的傳播,尤其在圖像媒介方面的推陳出新。這次講座將從詩話、選本、語料書籍、畫本,以至於歌牌(加留多)等諸種出版物,探視江戶時期紛繁多采的唐詩閱讀世界。
地點:饒宗頤國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ZOOM

第四場:早期的中英交流及英國漢學研究的發軔
2024/05/16 | 16:30–18:00 | 普通話
講者:劉昕博士(中央蘭開夏大學心理與人文學院副教授)
主持:沈思聰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提要:英國的漢學研究第一人是誰?踏足英國的第一批中國人是誰?第一位在英文著作中做署名論述的中國人又是誰?《詩經》的英譯為何遲到了近一個世紀?英國的初始漢學有哪些局限性?本講座講述了英國漢學在17–18世紀開始萌芽的歷史背景,當時遠赴英倫的三位中國旅人作為第一代文化使者,通過與英國學者的交流互動,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英國漢學研究的初始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在英語世界留下了珍貴而豐富的遺產,包括書信的交流、詩歌的翻譯、有關中國文字和園林的著述,乃至迄今仍矗立在皇家植物園裡的中國塔這樣的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些交流在中國卻未留下隻言片語的記載,至今仍鮮為人知,這種對照又說明了什麼?

第五場:「流俗」、「豪傑」與「興」:王夫之論詩的審美境界及人格境界
2024/05/23 | 10:30–12:00 | 普通話
講者:張歡歡博士(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
主持董顯亮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提要:王夫之深惡「流俗」,他和明末清初的士人一樣,極重「豪傑」論,將豪傑超拔流俗、奮發興起的精神視為可貴的人之價值;也注意如何從詩興中開啟一條由審美而陶養、成就人格的道路。王夫之謂,「能興即謂之豪傑。」在他看來,道德人格的培養功夫,更多地在美學中而不在倫理學中,由此而言,詩「興」正是連結美善二者的極佳切入點。本次講座將從與「流俗」的比較中,辨析王夫之所言的「豪傑」概念,指出其精神實質為何,並從「興」的角度解析詩歌在塑造豪傑精神中的意義所在。
地點:饒宗頤國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ZOOM

第六場:「白戰」的遊戲與詩學:在東亞視野下觀察禁體物語詩的典範性
2024/06/12|16:00–17:30|普通話
講者:張志傑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沈思聰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提要:禁體物語詩簡稱禁體,亦稱白戰體,是蘇軾凝練發揚歐陽修聚星堂《雪》詩規則而確立的一種詩體。禁體詩本是一種遊戲性創作方式,因為「禁體物語」的獨特規則、雪中燕集會飲賦詩的文人風雅,以及歐陽修與蘇軾兩代文宗的典範影響,受到歷代詩人的推崇,在不斷的詮釋和仿擬中形成詩學傳統。禁體詩不但在中國歷代綿延不絕,蔚為大觀,並且遠播域外,備受周邊漢文化圈詩人青睞。在朝鮮,從麗鮮之際到李朝末期的詩人,有大量的禁體詩創作;日本則從从五山禅僧到江户学者到明治文人,都不乏極具代表性的禁體詩創作和批評。禁體詩在越南漢詩中,從後黎朝到阮朝,也頗有效擬及新變的呈現。禁體物語詩,可以說是以蘇詩為代表的漢詩典範在東亞同一文化圈域不同文化脈絡中受容與變容的一個典範樣本。
地點:饒宗頤國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ZOOM

第七場:論蘇祗婆琵琶調對朝鮮雅樂的影響
2024/06/20|14:30–16:00|普通話
講者:申東城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沈思聰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提要:蘇祗婆琵琶調介紹到中國之後,不但改變了中國宮廷音樂,同樣對朝鮮地區的宮廷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6~7世紀,傳到中國的胡樂被介紹到朝鮮地區,百濟樂師味摩之傳給日本的《外妓樂譜》與般涉調曲的存在,證明了蘇祗婆音調系統介紹到朝鮮地區之後,與當地的民間音樂融為一體,發展為朝鮮固有的音樂文化——鄉樂。到了10世紀,雖然高麗一統三韓,然而契丹的三次入侵,使高麗無暇顧及文化建設。11世紀,高麗結束長達26年的戰爭之後,在文化建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北宋朝廷為了聯合高麗,抵抗契丹,積極向高麗傳播己國音樂文化,高麗同時也積極接受北宋教坊樂。因此,《拋毬樂》、《柘枝舞》等歌舞表演傳播到了高麗,成為高麗宴響雅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點:饒宗頤國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ZO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