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學與漢學名家論壇:費樂仁教授(2024/10/04)

今年饒宗頤國學院很榮幸邀請到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應天星花書院校長費樂仁教授,為「2024國學與漢學名家論壇」主講一場,講座詳情如下:

閱讀原版的重要性: 論衞禮賢(1873-1930)儒家與道家經典不同翻譯版本的關鍵發現
2024/10/04 | 10:30–12:00 | 以英語主講
講者:費樂仁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天星花書院院長)

現場出席: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饒宗頤國學院
報名鏈接:https://forms.office.com/r/YG0Dvzhe0J
網上直播:Zoom
會議ID: 945 4102 2678
密碼: 690613

摘要:衞禮賢是德國的漢學家、神學家和傳教士。他用德文譯出經典著作,最為學界稱善,他在1924年德文翻譯而發表的《易經》後被學者轉譯成很多其他語言,包括英文,影響力更大。
- 在其《論語》(1910)翻譯中,存在「直譯本」及「現代本」。其後大部分的出版都刪去了「現代本」。原因何在?他也至少在其中一處把「禮」翻譯成「宗教」,為甚麼?
- 衞禮賢所譯的《道德經》,將「無」和「有」表述為Nichtsein(非存在/永遠空)和Sein(存在/永遠有)。我們今天應怎樣在文本中根據漢學的解說去理解這翻譯呢?
- 為何衞禮賢所譯的《莊子》缺少了最後七章?
- 衞禮賢在《易經》中把聖人翻譯成Die Heilige (the saints),但Carl Bayne英譯衞禮賢的作品時,卻總是譯作sage。為何這是對衞禮賢理解經典的重要誤述呢?

——————————————————————————————————
浸大本科學生:如需聯通課程出席記錄,
現場:請於現場領取及填寫「聯通課程-意見調查表」,並於講座結束時投入收集箱。
線上:(1)活動開始時以浸大電郵登入Zoom平台,且與會名稱需改為學生證號碼+姓名;及(2)講座結束後的三個工作日內,填寫並提交「聯通課程-意見調查表」。
注:CCL聯通課程標準為1.5時長。學生需滿足此出席要求,才能更新記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