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歷史知識的來源:一個考古學視角(2023/3/23)

孫少文基金會贊助的「考古、文物與藝術」雲上講座系列將於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間舉行,國學院將與海內外著名考古、歷史、文物、藝術史研究者、藝術品收藏家和鑒賞家等專家學者合作,為師生大眾由淺入深展開超越地域的學習之旅。

本講座系列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在Zoom網上平台參與,Zoom會議資料如下:
點擊Zoom連結直接參會:https://hkbu.zoom.us/j/96246941410?pwd=ZHg0ZnFBbGMxczFXNzBFYnVHZS8zZz09
Zoom會議號碼:962 4694 1410
密碼:753481

浸大本科學生:如需聯通課程出席記錄,(1)請於講座前在SLES網上報名;(2)活動開始前以浸大電郵登入Zoom平台,且與會名稱需改為學生證號碼+姓名;及(3)講座結束後的三個工作日內,填寫並提交「聯通課程-意見調查表」。
注:CCL聯通課程標準為1.5時長。學生需滿足此出席要求,才能更新記錄。

講題:周人歷史知識的來源:一個考古學視角

日期:2023年3月23日星期四
時間:10:30–12:00(香港時間)
講者:李旻博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考古學副教授)
語言:普通話

摘要:吉德煒曾用蜂巢結構描述殷商社會——在商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存在許多非商傳統。來自商末周初的考古遺存顯示,這些三千年存在的政權傳承著與殷商文明不同的歷史遺產。這些記憶群體的存在有助於我們理解崛起於多元知識網絡交匯處的周人,如何在豐富多元的歷史傳統中營建一套支持周王權正當性的三代文明敘事。講座從考古學視角探討在關中本位的知識版圖中,周人歷史知識的來源自何方?周人如何在這些歷史知識的基礎之上營建他們的文明?西周末年關中的陷落又如何改變知識的網絡結構與傳承方式? 由於關於三代文明的歷史敘事都來自周代傳世經典,因此這些問題成為探索文獻和考古之間關係的關鍵。

講者介紹:
李旻博士於2008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考古人類學博士學位;曾榮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2001年度最佳碩士研究生,並獲頒加拿大總督金質獎章;1996年於加拿大裡賈那大學人類學系以榮譽學士畢業。自2008年起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與亞洲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和長聘副教授。教授課程包括研究生考古學理論,中國新石器與青銅時代早期聚落考古,中國考古學理論與實踐,早期全球貿易與殖民化考古等課程。學術專著《問鼎:古代中國的社會記憶與國家形成》於2018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講座錄像
HKBUtub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st/display.php?bibno=st1089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vFNz3c00M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Y4y1Q7AH?t=275.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