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彥薈萃,文史風華」——香港浸會大學文史名家分享系列講座盛況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饒宗頤國學院和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於6月26日聯合舉辦「文史名家分享」系列講座,多位文史名家聚首一堂,於四場講座分享學術研究經驗和見解。系列活動吸引到包括現場、線上參與的海內外學者、科研工作者、文史愛好者接近400人次。

來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葉山教授、方秀潔教授,以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的黃衛總教授,分別主講其中三場學術講座。

早期帝國的法律演變:從秦始皇到漢文帝
講者:葉山 (麥基爾大學歷史與古典文化學系及東亞學系教授)


葉山教授以歷史文獻史料為據,探討了立法的種類、源起、實踐應用及基本概念。他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盟誓便是中國早期法律的源頭之一。但由於文獻不足,也有部分學者提出早期中國的法律制度至秦漢時期才正式形成的論斷。

為此葉教授考察比對了四川青川郝家坪50號秦墓木牘、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墓秦簡、湖北雲夢龍崗6號墓秦簡、嶽麓秦簡、湖南里耶1號井秦簡、湖南益陽兔子山秦漢簡牘,以及張家山247號墓、336號墓漢簡、睡虎地77號墓漢簡、胡家草場12號墓漢簡等(其中睡虎地77號墓漢簡、胡家草場12號墓漢簡未完全公佈),提出秦統一前已有法規雛形,統一後通過詔制頒佈了成文規定。而漢簡中也有一些律令記載(如胡家草場的「令甲」、「令乙」、「令丙」、「令丁」、「令戊」),但與西方的、如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王朝的法律仍存在差距。

葉山教授進一步指出,漢代法規可分三類:一、針對具體問題,鉅細無遺的詳細法令。二、針對行政機關的律令,無論是中央還是地區層面。三、針對刑罰制度的條例。這些法規的制定主體包括君主、刑官,以及地方官吏。葉山教授還介紹了秦漢法律的傳達和執行情況。最後他總結道,秦統一前不少私人和官方盟約是秦律的先聲;但秦漢法律並沒有像西方一樣有軍事法律和民事法律之分,也未涉及宗教和其他領域的法律。葉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加深了聽眾對秦漢出土文獻所反映的法律制度的認識。

以晚清民國女性詩集的文本和副文本數據探索社會網絡
講者:方秀潔(麥基爾大學東亞學系中國文學教授)


方秀潔教授介紹了由多家大學合作研發的「明清婦女著作」數據庫,並通過此數據庫探討了盛清(1700–1839)、晚清(1840–1910)、民國(1911–1949)三個時期女性作家的社會網絡及其模式。通過對332部女性世紀的文本和副文本數據考察,方教授指出,這三個時期的女性作家的社會網絡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通過參與創作和包裝詩文集的副文本(如序、跋、題辭、傳、行狀、行略等);二是女詩人通過詩詞唱和、酬答來建立起自己的社群和文化網絡。這兩種女性社會網絡的構建超越了時間、性別和地域的限制,反映了詩文創作對提升女性社會地位的積極影響力。

方教授通過具體的數字人文項目考察成果,以可視化的呈現,闡述了應用數字工具和技術在人文學科研究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展望未來,方教授希望能與更多研究機構和數據庫研發機構合作,繼續拓展明清婦女著作數據庫的各項功能,進一步豐富其內涵並提高其研究效能。

死得好:清初一位烈婦父親的榮耀和悲傷
講者:黃衛總(加州大學歐文校區東亞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黃衛總教授以《儒林外史》中秀才王玉輝的一句感歎詞為引入,介紹了王玉輝鼓勵女兒殉夫,並在女兒死後仰天大笑:「死得好!」的故事。並通過這個荒謬的故事情節,關註到與之類似經歷的清初文人毛際可(1633-1708)。

透過對毛際可文集的詳細解讀,黃教授發現毛際可雖然在節烈言辭上呈現出近乎嚴苛的態度,但他的實際行動卻與這些言辭有著微妙的差異。黃教授將明末茅坤(1512-1601)有關貞烈、殉夫的言論與毛際可進行對比,指出兩位文人對待貞婦態度的細微區別在於茅坤屬於「悲傷中的榮耀」,而毛際可卻是「榮耀中的悲傷」,而後者在不近人情的態度中隱約呈現出人情的一面。

黃教授以此精彩的個案研究向聽眾展現了在清代男性視域文本中,仍然有涉及婦女貞節、男性榮譽、儒家倫理等諸多議題可供深入探討和研究。黃教授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和細緻入微的解讀,贏得在場聽眾的稱讚,為該領域的後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啟發。

如沐春風:從曼素恩老師習史
盧葦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歷史系教授)
李國彤(加州州立大學長灘校區歷史系教授)
吳玉廉(密西根州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除三場專業的學術講座,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劉詠聰教授主持了另一場特別的座談會,邀請到享負盛名的中國性別史研究名家曼素恩教授(Prof. Susan Mann)的三位門生,包括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的盧葦菁教授、加州州立大學長灘校區的李國彤教授,以及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吳玉廉教授,與聽眾暢敘他們向曼教授學習的點滴同窗之樂。


盧葦菁教授、李國彤教授和吳玉廉教授匯聚一堂,分別憶述了追隨曼素恩教授學習的愉快記憶。治學上,曼老師陌生化解讀熟悉文本的研究方法、兼容並蓄的文本與物質材料比較,以及挖掘新材料的深厚功力,都開拓了她們的學術視野,並讓她們在後續的研究工作中受益匪淺,這也是值得所有研究後輩學習和借鑒的;生活中,三位教授追憶起與恩師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初次會面時的和藹可親,聊到曼老師在學院舉辦的週末茶聚,以及榮休時在師門聚會上的談笑風生,再談到曼老師對學術後進不餘遺力的鼓勵與無微不至的關心。曼老師的個人魅力感染著在場每一位聽眾。

本場座談會最後專門設有祝酒環節,預祝曼老師八秩華誕,在場參與者均能感受到這份真摯的祝福與敬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