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無教授:大運河與中國文化

匯通歐亞,再鑄輝煌 ——「早期歐亞文明交集研究」講座系列

講座4:大運河與中國文化
2023/10/13 │ 10:30–12:00
徐興無教授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

- 摘要:大運河是中國古代開鑿的世界上距離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人工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江河流域,全長約3200公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工程。2014年,大運河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6年,中國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大運河對中國的文明格局、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文學藝術、世界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產生了獨特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歷史文化現象,對我們認識當今的中國也具有啟發意義。
- 語言:普通話
講座大要 (張子璇 記錄)
徐興無教授題為「大運河與中國文化」的講座,圍繞這條貫通海、黃、淮、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中國古代開鑿的世界上距離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人工河,從三個角度切入,向我們展現了這一著名世界遺產的前世今生。
首先,徐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因爲大運河2500多年來持續發揮著航運、水利等作用,承載中國及世界文明交流的歷史與文化,可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大運河文化帶」便是由一條主軸、五大片區和六大文化區域(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組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則在國家「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中被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躋身「四大」國家文化公園佈局之列。緊接著徐教授又特別向我們介紹了江蘇大運河的獨特地理文化意義,以及位於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獨特魅力。
第二,徐教授重點探討了大運河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塑造。徐教授認爲它是一條橫穿古今、流向未來的歷史長河,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算起,到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靈渠、漕渠、汴渠、破岡瀆、丹徒水道等,再到隋唐運河、元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2500多年來幾乎伴隨了中華民族傳世文獻記載以來的歷史。同時,因爲大運河呈現出的巨大漕運及經濟價值,故而大運河既是溝通九州、連接世界的交通樞紐,也是濟世惠民、承載興亡的國運命脈。徐教授以其廣博的知識,舉出了許多歷史文化中的例證來生動説明大運河對中國歷史文化塑造所起到的積極、深遠意義。
第三,大運河的文化成就。徐教授認爲大運河是航運之河、水利之河,更是文化之河,對古代中國的工藝技術、社會生活、社會治理、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河工技術的角度説,它擁有聯通拓展的水路體系,也是持續改進的動態工程、調控水位的堰闸工程、保障水源的庫壩工程。從社會生活與社會治理的層面來講,大運河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融合、沿岸人居生態環境的提升以及古代社會治理模式的改變。從思想學術角度講,它統一整合隋唐文化、孕育發展宋明理學,在澆灌清代學術的同時也催生激蕩了中國近代的新學。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講,大運河是唐詩宋詞的創作航綫,是戲曲小説的水上搖籃,也是園林藝術的靈感之源。由此可見,大運河的文化成就是極爲璀璨的。
- 講座回顧
HKBUTube
Bilibili

此系列講座由歐亞基金會贊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