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允玉教授:漢字對朝鮮時期儒家思想記錄文化的影響

匯通歐亞,再鑄輝煌 ——「早期歐亞文明交集研究」講座系列

講座5:漢字對朝鮮時期儒家思想記錄文化的影響
2023/10/25 │ 16:00–17:30
姜允玉教授
明知大學中文系教授,東亞細亞研究所所長

- 摘要:漢文化,又稱為「華夏文化」、「中國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豐富多彩的、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這種文化在近代以前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強大的輻射力,尤其是東亞地區的韓國、日本,甚至東南亞的越南等國家。
韓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輸入漢字、儒家文化的國家,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比儒學誕生的中國更加遵從儒家文化的國家。因此儒家文化在東亞地帶的韓國影響而表現極其明顯。本講座主要談「漢字與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 「漢字對儒家記錄文化的影響」。
- 語言:普通話
講座大要 (關靖琳 記錄)
明知大學中文系教授、東亞細亞研究所所長姜允玉教授為我們帶來題為「漢字對朝鮮時期儒家思想記錄文化的影響」的講座。
本次講座中,姜教授首先介紹了漢字傳入韓半島的過程。根據她對出土文獻的研究,1990~1992年平壤出土的竹簡與中國定州漢簡在形製、內容和字體上相差無幾,可見早在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世紀左右,就已經有漢字書寫的儒學典籍以木簡為載體進入韓半島。隨後,漢字在統一新羅時期、高麗時代逐漸普及並在高級階層中廣泛使用,直到在朝鮮時代(13~18世紀)走進人民的日常生活。
其次,姜教授重點討論了漢字對朝鮮時代儒家思想記錄文化的影響。儒家
思想為韓國國教,朝鮮時代使用漢字從不同角度記錄了儒家制度社會的歷史遺產,包括印刷儒家學說著作的《儒教冊版》,官方的國家文獻《朝鮮王朝儀軌》、《國朝五禮儀》等,以及民間的儒生中國見聞記錄文獻《漂海錄》。
《儒教冊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內容以實現儒教倡導的人倫共同體為主題,是儒生通過書籍溝通儒家思想的文字溝通(text communication)的雛形。官方的國家文獻記錄了儒家思想制度文化的實踐活動,對王室、禮儀、樂學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漂海錄》展現了生動形象的明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對中國明代歷史、南北方語言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姜教授通過對比《漂海錄》6種版本和中國當地的漢字俗字,探究了漢字的使用和文獻的流變情況。
最後,姜教授談到了韓國的漢字教育問題。她主張韓文漢字並用,從而更好地繼承儒家思想。這也是儒家文化維護地區間和平穩定的體現之一。
- 講座回顧
HKBUTube

此系列講座由歐亞基金會贊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