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群博士:古代中國、希臘、羅馬的英雄與英雄主義

匯通歐亞,再鑄輝煌 ——「早期歐亞文明交集研究」講座系列

講座11:古代中國、希臘、羅馬的英雄與英雄主義
2023/12/8│16:00–17:30
周軼群博士
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副教授

- 摘要:以中國、希臘、羅馬這三個古典傳統為基礎,我們對以下問題進行考察:英雄必須具有何種品質和經歷?在英雄的定義中,勇氣與正直、忠誠、堅韌、自我犧牲等美德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多大程度上英雄主義可與恐懼、痛苦、和恥感兼容?在英雄成長為英雄的歷程中,教育和楷模起到何種作用?英雄主義的倫理意義何在?英雄主義的標準因性別不同而有區別嗎?最後,了解不同文化如何有助於於我們回答以上問題?

- 語言:普通話
- 講座大要(關靖琳記錄)
周軼群博士本次講座的主題緣起於斯坦福大學的「自由教育」課程,希望通過對不同文化中英雄和英雄主義的探索,使學生建構思想、自我,甚至是整個人生。
本次講座中,周博士首先重申了教育與模仿的重要性。她反思了西方教育強調獨創性而造成的問題,提出教育不能忽視傳統的作用,應適當回歸古典,模仿楷模,傳統才得以延續。
隨後,周博士詳細介紹了中西方的英雄譜系與英雄主義。西方古希臘的英雄以勇氣和戰功著稱,從阿喀琉斯到亞力山大大帝再到凱撒,譜系脈絡清晰,後來者都以前輩為楷模,效仿前人以達成就。有趣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樣以阿喀琉斯為楷模,面對恥辱和死亡時,他引述阿喀琉斯事跡,效法他,不甘受辱,勇於獻身,堅守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這就是西方英雄主義的核心價值。
中國英雄則主要是文化英雄,起於周文王,到周武王、周公、孔子、司馬遷等聖賢。與西方比較,中國英雄主義也談到恥辱和勇氣的關係。《中庸》「知恥近乎勇」,《報任安書》「恥辱者,勇之決也」,可見恥感是能否成為勇士的決定性因素。周博士認為司馬遷將恥辱轉化成文化上的創造力,塑造為一種勇,書寫了中國文化英雄譜系,將中國式文化英雄解釋為「倜儻非常之人」。
此外,中西方英雄故事面對家國衝突的處理方式也引人思考。周博士介紹了中國男性英雄舜、古希臘女性英雄安提戈涅。兩位英雄在家國衝突中都選擇了家人,但西方安排女性英雄處理家國問題,似乎反映了人們在英雄主義與性別議題上的偏好。
最後,周博士在跨文化視野下分享了古典世界在東西方的現代迴響,例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與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周博士認為東西方交互能夠了解雙方的不同,促進有效交流。探索更多可能性。
- 講座回顧
HKBUTube
Bilibili

此系列講座由歐亞基金會贊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