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錦榮教授:漢代《石氏星經》學派與希臘羅馬世界的托勒密:以天象觀測與儀器製作為中心

匯通歐亞,再鑄輝煌 ——「早期歐亞文明交集研究」講座系列

講座14:漢代《石氏星經》學派與希臘羅馬世界的托勒:以天象觀測與儀器製作為中心
2024/1/12│16:00–17:30
馮錦榮教授
香港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文學系署理系主任

- 摘要: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石申(又名石申夫,公元前370年至前340年)是戰國晚期(公元前403年至前221年)魏國的天文學家和占星家。作為東漢時期石申天文學派的關鍵成員,張衡(公元78年至139年)在天文學、地震研究和儀器製造方面享負盛名。希臘羅馬世界的托勒密(約公元100年至178年)與張衡屬同一時代,他在天文學和地圖製作方面成就斐然,廣為人知。借助敦煌手稿和絲綢之路沿線所發現的歷史文獻,本講座將展示漢朝中國和希臘羅馬世界的天文傳統,以及他們在歷史上首個千年的文化交流。
- 語言:英語(輔以普通話)
-講座大要(關靖琳 記錄)
香港珠海學院的馮錦榮教授為我們帶來題為「漢代《石氏星經》學派與希臘羅馬世界的托勒密:以天象觀測與儀器製作為中心」的講座。本次講座中,馮教授通過中國漢代張衡與希臘羅馬托勒密在天文學、地理學和儀器製造方面的比較,展示了中西方的天文傳統,以及雙方在歷史上首個千年的文化交流。
首先,馮教授介紹了一些中國秦漢時期與天人思想有關的概念,例如「天與人」、「氣」、「陰陽」等。據此,揚雄融合儒道思想,形成了一套「太玄」哲學,首創「理想儒士」(ideal-confucian)的概念。馮教授提出,基於揚雄的概念體系,明代利瑪竇、李之藻、畢懋康等人最早在天、地、人三方面比較張衡與托勒密。
隨後,馮教授講解了中國先秦時期的三種宇宙學說,包括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這些宇宙學說與先秦秦漢時期的祭天之禮、帝王之學、天文之政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馮教授詳細論述了張衡的科學成果。張衡根據自己對宇宙的理解,製成了《太玄註》、《玄圖》、《地形圖》、《渾天儀圖註》,他主張「太素·元氣生成論」。他在儀器製造上的成就對曆法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馮教授還將敦煌手稿中與天文相關的內容與日本平安時期的《石氏星官簿讚》及馬王堆帛書中的《天文氣象雜占》互相比較,彰顯漢代中國的天文成就。
接下來,馮教授介紹了托勒密的天文成果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遺存。托勒密創作了《平球論》(Planisphaerium)、《天文學大成》(Almagest)、《占星四書》(Tetrabiblos)等天文學、數學、占卜學作品,是古代阿拉伯和歐洲天文學家的重要指南。他的主張和一些希臘羅馬式的天文儀器,包括地心說、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等地圖投影,都被後世廣泛接受和應用,甚至可能由此傳入中國,如羅馬日晷、星盤等等。
馮教授的講座內容詳實、考據嚴密,對天文學及其思想傳統的理解融匯中西、貫通古今。


此系列講座由歐亞基金會贊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