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歐亞大陸的早期交流網絡——公元前兩千紀西伯利亞與中國考古文化的交流(2022/2/18)

浸大饒宗頤國學院很榮幸將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展開合作,簽署五年科研合作協議,以加強雙方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從2021年十月至2022年六月,雙方將聯同北京師範大學,北師港浸大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一個主題為「古代新研」的網上講座系列,每月一場。主講者分別來自頂尖科研機構,以融合東西方研究優勢,展開高端、前沿的深度學術討論。歡迎參與國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後的首個系列講座!

本講座系列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在網上參與:
點擊Zoom連結直接參會:
https://hkbu.zoom.us/j/93877109210?pwd=Qk43amd2SGZEZHREdG0yejZiUUUvUT09
Zoom會議號碼:938 7710 9210
密碼:hkbujas

浸大本科學生:如需聯通課程出席記錄,請於講座前在SLES網上報名,並於活動開始前以浸大電郵登入Zoom平台以參加講座。

第五場講座:青銅時代歐亞大陸的早期交流網絡——公元前兩千紀西伯利亞與中國考古文化的交流

日期:2022年2月18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5:00-6:30(香港時間)
講者:顧曼莉博士(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古代東方研究系初級研究員)
語言:英語
大要(王雪婷記錄):
2022年2月18日星期五,國學院迎來了「古代新研」網上講座系列的第五講,本次帶來精彩演講的是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古代東方研究系初級研究——顧曼莉博士,演講的題目是:青銅時代歐亞大陸的早期交流網絡——西元前二世紀西伯利亞與中國考古文化的交流。
西元前兩千年標誌著從東亞新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的過渡。在這個千年結束時,出現了一個具有復雜的社會和政治結構、高度發達的文字系統以及包括青銅冶金在內的大規模有組織的工藝文明。由於與其他文化的相互影響,這一顯著進步是可能的。
在演講中,顧曼莉博士討論了北亞和東亞之間的早期可能的交流,特別關注了以下一些文化:阿法納謝沃文化(西元前 IV-III 千年)、奧庫涅夫文化(西元前兩千年)、Sintashta-Petrovka文化(西元前 2050-1750 年)、Seima-Turbino現象(約西元前 2300-1700 年)、Shimao文化(西元前 2300-1800 年)和卡拉蘇克文化(西元前 1500-800 年)。
顧曼莉博士總結並分析了不同時期文化的特徵:西元前 IV-III 千年阿法納謝沃文化的特徵為:墓葬中出現了最早的食品生產者:牛、羊、山羊;有銅和金飾品;出現了兩輪和四輪推車;墓地為石牆的墓地結構。公元前兩千年的奧庫涅夫文化特徵歸納為:人們主要扮演了獵人或漁民的角色;畜牧業產品為牛、羊、山羊;墓葬結構為石板墓葬結構。公元前 2050-1750 年Sintashta-Petrovka文化的特點是:有已知最古老的戰車;開始馴養馬、牛、綿羊和山羊;進行高強度的銅礦開採和錫青銅冶金;有廣泛的定居點以及高度的軍國主義模式。約公元前 2300-1700 年Seima-Turbino現象中的主要特徵為:墓地中有類似青銅器的器物;有先進的金屬加工技術——錫青銅,物品有鑲嵌物;從墓中發現了馬的圖片;發現了軟玉配飾。公元前 2300-1800 年Shimao文化有目前已知最大墓葬的遺址,此時的文化特點是:有石頭牆;或許開始了青銅冶金;有粟米還可能有小麥和大麥;有綿羊、山羊和牛等動物。西元前 1500-800 年的卡拉蘇克文化的特徵為:起源於安德羅諾沃文化;墓葬中有石碑和方形石圍牆;發現了砷青銅冶金;開始與中國交流的痕跡,農業上有了粟米。

講座錄影,請點擊以下其中一個渠道觀看:浸大圖書館網頁Youtube直播回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