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半月譚(2025年春季)

img-title img-title
202503-04 202503-04

為弘揚傳統文化精粹、深化校園學術對話,饒宗頤國學院特創設「國學半月譚」系列雅集。此學術雅事每屆雙週之期,廣邀海內外國學與漢學新銳學人共研經史子集,分享治學心得,以啓發思考、拓展視野。目前,「半月譚」系列主要透過線上形式進行,歡迎廣大同道踴躍參與,一窺堂奧。

本講座系列無須報名。歡迎直接在Zoom網上平台參與,Zoom會議資料如下:https://hkbu.zoom.us/j/93220703702?pwd=mMwfx5BbRShmwzgVvKedy5RKbSEXdp.1
網路研討會 ID: 932 2070 3702
密碼:082684

浸大本科學生:如需聯通課程出席記錄,(1)活動開始前以浸大電郵登入Zoom平台,且與會名稱需改為學生證號碼+姓名;及(2)講座結束後的三個工作日內,填寫並提交「聯通課程-意見調查表」。

注:CCL聯通課程標準為1小時時長。學生需滿足此出席要求,才能更新記錄。

以下是2025年春季學期將舉辦之講座的詳情:

 

第一場

2025/3/24 | 10:30–12:00 |普通話主講
新妝半舊——吳友如的仕女畫
陳芳芳
香港浸會大學文中文、歷史、宗教及哲學學部歷史系助理教授

摘要:晚清畫家吳友如(一八九四年卒)因繪製《點石齋畫報》中的時事新聞畫而蜚聲後世。同時,他所創作的仕女畫亦頗引人注目。一般觀點認為,吳友如所畫的女性是上海妓女的形象。本講座擬以魯迅對吳友如畫中時裝仕女的偏見為切入點,重新梳理畫史中對吳友如的評價,進而探究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女性圖像文化。本講座將聚焦於吳友如所畫的時裝仕女,及其作品在民國時期的傳播,藉此剖析吳友如對仕女畫這一畫科的貢獻。

 

第二場

2025/4/10 | 10:00–11:00 | 英語主講
哈密孔雀、西方勝境與清代圓明園的擴建
王廉明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

摘要:這篇論文從對約建於1756年的養雀籠(Peacock Cages)的批判性分析出發,提出乾隆皇帝的兩期歐式宮苑在概念上是獨立的項目。論文主張,這個鳥舍是第二個歐式園林建築群西端的入口。本文探討了養雀籠的門戶功能、孔雀在佛教象徵中的意義,以及海晏堂(Calm Sea Palace)及其相鄰建築和景觀中的隱藏意象。這些元素共同支持了以下論點,即第二個歐式建築群的空間佈局遵循了極樂淨土(又稱「西方極樂世界」)的圖像,特別體現在十八世紀清朝佛教繪畫的表現形式之中。此外,論文還指出,其他幾個清朝皇家園林同樣被構思為相互關聯的建築項目,其中孔雀意象被重新構建於儒家理想國或奇幻境界中。園林項目的同時擴展,以及哈密進貢孔雀的存在,反映了清朝成功兼併準噶爾地區,突顯了孔雀與該地區的領土聯繫。在這個包羅萬象的建築群中,歐洲(西洋)、(佛教)西方極樂世界和中國歷史上的「西域」概念交織在一起,傳達了乾隆皇帝對帝國疆域之外領土宏觀的視野。

 

第三場

2025/4/14| 15:30–17:00|英語主講
祭品與神座:乾隆對六世班禪所進金鑲松石壇城的改造
趙詣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北京故宮現存有六世班禪喇嘛於乾隆七十大壽當天親至熱河行宮呈進的金嵌松石佛窩一件,內有銀綠度母像一尊,嵌於木雕懸山之中。作者認為佛窩本為壇城[曼達],與綠度母像為分別呈進。綠度母像非清代所造,應為班禪收藏之十五世紀古佛。乾隆與章嘉國師商議後在壇城內部添加木雕懸山,命如意館畫家以漢地青綠風格描繪璁葉莊嚴剎土。此舉將原為供奉神佛上師所用的宇宙模型曼達轉化為佛身長駐的壇城佛龕[嘎烏]。而每次開合佛窩的過程則可以被視作一次由班禪大師親自主持的綠度母四曼達供儀。

 

第四場

2025/4/25 | 普通話主講
多維視域下的早期中國冶金與金工起源:區域創新、文化交融與技術傳播
彭鵬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

摘要:本報告以早期中國冶金(metallurgy)與金工(metalworking)起源中的「獨立生發與技術外傳」(independent invention versus diffusion)之長期學術爭議為核心,指出其起源無法以單一理論模式充分解釋。與既往學界之認知相比,傳統所稱華夏中原地區、童恩正提出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以及內亞諸地之間的冶金互動,實際上展現出更為錯綜複雜的歷史動態與技術交流模式。本報告透過深入考察不同區域間金屬生產技術的交流與文化、藝術互動,批判單線性演化及單中心傳播的簡化模型。研究指出,區域性技術創新與跨文化交融在金屬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此一視角不僅重新審視中原與邊疆地區在金屬生產技術發展中的多重聯繫,亦彰顯早期中國金屬生產傳統於全球史視域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與意義。本研究採取多學科方法,結合豐富的考古材料與嚴格的理論分析,揭示金屬生產技術於不同區域與時間交匯中所構成的多維歷史圖景。藉由深化對技術傳播與文化創新之間複雜關係的理解,本報告旨在為相關學術領域提供嶄新的研究視野,並推動對中國冶金及金工起源及其全球意義的進一步探討與深化研究。

 

第五場

2025/5/8 | 英語主講
近代歐洲溫室農業傳入前,中國移植植物的視覺再現與歷史進程
Eszter Maria Csillag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

 

第六場

2025/5 | 英語主講
重塑都城與記憶:明清方志中的南京青樓圖像
汪一舟
香港浸會大學創意藝術學院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

 

第七場

2025/6 | 普通話主講
「曖昧」之城:中國早期都市書寫的另一維空間
沈德瑋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方興未艾的城址考古工作發掘出了極為豐富的物質細節,遠遠超出了傳統文獻和歷史話語所能負載的認知框架。由此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在海量的碎片之上重新理解一座古代都市的一切?本次報告考察戰國時代的楚都郢(今湖北紀南城遺址),通過其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現,指出在王權、國防、戰略、經濟、基建、制度等等熟悉的宏大維度之外(或之下),都城遺址隱藏著一個更為「曖昧」的面向:在這裡,早期城市的日常使用和運作展現出偶然、模糊、複雜與試驗性的特點。這個面向長期不被注意,卻有助於我們反思線性目的論的城址書寫模式。

 

第八場

2025/6/16 |普通話主講
皇權統御與禪宗心法:清世宗性空實踐的雙重本體性會通
郭倩夢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副研究員

摘要:清世宗(1678–1735)自幼喜讀佛典,廣交僧伽,自號「圓明居士」。康熙五十一年(1712),世宗在第二世章嘉呼圖克圖(1642–1715)的指導下閉關而得透禪門「三關」,深契宗門妙旨,奠定了其性空哲學的體證基礎。講座將通過構建西方哲學本体論與佛教「性空」觀念的對話框架,探討世宗作為帝王與禪修者雙重身分的存在結構。作為帝王,世宗的皇權本體是權力意志與禮制框架下的被動構築,然其禪修實證則是對既定本體特質的自我超越。同時,講座將考察《圓明居士語錄》中世宗在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中的逐層勘破、直至究竟涅槃的歷程,揭示其如何突破傳統「有」與「無」的二元對立,最終達成「帝禪合一」雙重本體論範式的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