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之道,譬諸積薪,後來居上。饒宗頤國學院非常重視培養扶植年輕一代學人。本院將與致力於學術原創研究著作的上海中西書局合作,本院院長陳致教授主編,推出《選堂博士文庫》叢書。《選堂博士文庫》面向海內外青年博士,致力於集結優秀博士論文,以展示學界新思新知。
饒宗頤教授,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饒公「選堂」之「選」,指年少時汲汲讀書之樂、中年重拾畫筆之趣、老年精治宗教之學;而「堂」則追慕甲骨四堂,望不墜先人之志。本叢書以饒公之號「選堂」為名,不僅寄託了學界對饒公的哀思與紀念,還希望鼓勵青年學人能夠像饒宗頤教授那樣博雅淹通,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成為既有文史根柢,又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學者。
《選堂博士文庫》收錄傳統國學、漢學、經學等有關中國文、史、哲研究內容的優秀博士論文,亦歡迎涉及中國古代的比較研究。來稿以國際慣例之匿名評審制度進行審閱,由編輯委員會根據論文內容寄送兩位或以上專家,評審通過後出版。
該書主要就傳世文獻、銅器銘文與考古材料的結合,對西周幾個重要氏族及相關的政治結構進行綜合研究。正文部分前兩章以井氏與虢氏為例,仔細分析了與之相關的氏族分化的方式、家族結構、賜予小宗新采邑的意義、貴族家族中宗子與支子的關係、非宗子在祭祀與政府中的活動,認為這之間繼承方式的不平衡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西周晚期的政治結構變化。後兩章將討論擴大到諸侯國的範圍,晉與曾在西周時期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同時,兩個諸侯墓地也有各自的特點。在對諸侯國墓葬研究中,從墓地佈局、墓葬之間的關係、諸侯與公族之間的關係、外服諸侯與內服宗伯之間的聯繫等角度,重新審視不同諸侯國在處理君權時的不同策略,以及與畿內宗親的宗法關係。
段陶,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中文系,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導師陳致教授。研究興趣集中在早期中國、西周考古、青銅器與先秦文獻。
本書以宋代古文文統及其嬗變規律為研究對象,從文道、文情、文法三方面探究其意義世界和運作邏輯。首先分析文統觀念的發生和演變,結合宋人「尚統」觀念辨別儒林、文苑、道學三類文統觀的分野,還原「談經者」、「能文者」和「知道者」分別以雅頌、情致(風騷)、道理(性理)為本的文道觀,力圖呈現文與道由衝突而調適的嬗變規律。在此基礎上,探究宋代古文「由道及情」的內涵變遷、「歐蘇」文統譜系的建構和因革、宋代文章的正宗觀、古文文法程式和慣例的文統意義、「唐宋八大家」文統的形成與發展等等。這有助於把握宋代古文運動的內在動因和發展理路,深刻認識古文文統與道統、學統的互動關係,以及宋代古文文統整合「程張問學」與「歐蘇體法」的特徵。
張申平,河南唐河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畢業,先後獲得文學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重慶科技大學教授,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唐宋文學與文化,曾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代學統與文統關係研究」、「南宋文話的話語體系及其批評理論建構研究」等。
本書圍繞「墨家之謂教」這一核心問題,從墨家的宗教思想、墨家涉及的宗教倫理辯難、墨家的宗教形態以及墨家與基督教之間的對話四方面探究墨家的「宗教性」。首先分析《墨子》書中的《法儀》篇,作爲墨家判斷言論、事理之效能、效用的「三表法」,以及「天志」、「明鬼」、「非命」三論,深入探究墨家思想的宗教維度。在此基礎上,嘗試從宗教的角度對墨家所面臨的一些經典質疑給出新的回應,如反乎人情(非禮非樂、節葬節用)、陳義過高(兼愛不可能)、邏輯不自洽(尊天事鬼却又非命)等。然後運用宗教學的研究方法推測墨家的宗教形態,就墨家之特性、信仰中心、神論模式,墨子作爲「教主」的人格特徵,以及墨家的建制組織,分别展開研討。最後考察近代以來中國基督教徒關於「墨教」的論述,呈現作爲「墨教」的墨家與基督教之間的對話成果。本書以宗教之維介入墨學研究,有利於創造性地詮釋千年絶學墨學,開創當代墨學研究的新路徑。
黃蕉風,1988 年生。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哲學博士,現爲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助理教授。學術研究範圍爲先秦諸子學、儒家經學和跨文化對話。發表論文若干,收入《人文國際》《東亞人文》《諸子學刊》《國學與西學》《大學語文論叢》等期刊。主編墨學文化書系「墨教文叢」,現已出版《非儒》《立墨》《歸正墨學》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