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鳳黃龍,文脈相承」

img-title img-title
poster-final poster-final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攜手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復旦古保院),於2025年3月12日至14日舉辦5場「紫鳳黃龍:古籍修復與文化傳承」專題講座,共吸引到線上超過四百五十位觀眾及兩百七十位現場觀眾參加。其中包括來自香港及澳門各高等院校圖書館特藏館的專家館員、歷史檔案館及目錄館的主任,以及博物館工作的技術及義工人員。講座聚焦於古籍文獻的修復與保護,結合文學、史學、工藝及文化保育等跨領域專業知識,成功提高公眾對古籍保護和技藝傳承的興趣,有效展現出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及重要性,更搭建起學界、專業修復人員及公眾之間的交流橋樑,進一步深化古籍修復技術的交流合作與創新發展。

大合照:(左起)鐘達志先生、李燕女士、邱曉剛先生、謝守斌先生、劉雨陽女士 大合照:(左起)鐘達志先生、李燕女士、邱曉剛先生、謝守斌先生、劉雨陽女士
大合照:(左起)鐘達志先生、李燕女士、邱曉剛先生、謝守斌先生、劉雨陽女士
p2 p2
講座回顧:
陳龍:「紙質文獻日常保管養護」(3月12日)
p3 p3

江蘇省江陰市博物館陳龍副館長於線上介紹了紙質文獻的構成材料、存放與展示方法,以及可能遭受的損害。他強調恆溫恆濕並非萬全之策,應根據環境靈活調整保護措施。此外,文獻保護應結合科技修復與日常檢查,以「治未病」的理念防患於未然。講座反應熱烈,深受線上參與者歡迎;聽眾反饋,陳館長的講座內容兼備理論與實務,進一步深化了他對於預防性保護策略的反思,亦為他日常紙質文獻的養護提供了可行性建議。

HKBUtub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27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voYYEEQL/?share_source=copy_web

邱曉剛:「傳統修復與紙漿修復之間的關係」(3月12日)
p4 p3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江蘇傳習所修復導師、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技藝省級代表性傳人邱曉剛老師結合四十餘年的古籍修復經驗,從搶救性、保護性和預防性修復角度,探討了傳統修復的局限及紙漿修復的優勢。他指出紙漿修復可更精確匹配古籍紙張的特性,減少對原書的干預和二次損害,並提升修復效率。同時他也強調,傳統修復與紙漿修復應靈活結合、兼採其長,以適應現代修復和保護的需求。參與講座的修復師表示,邱老師的講座強調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互補共存的現狀,幫助他從專業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了不同修復技術的適用範疇,也為他在今後工作中應對多樣化的修復需求提供了思路。

HKBUtub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28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PoYYzELJ/?share_source=copy_web

 

李燕:「古籍保護國際化:UBC圖書館經驗與啟示」(3月13日)
p5 p3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員、古籍修復師李燕老師結合她在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的修復實踐,探討古籍保護國際化的挑戰與機遇,她強調海外的古籍保護經驗可促進中國修復標準國際化,並推動技術交流。同時,她分享了經折裝古籍修復的科學方法,強調數據檢測與系統化修復記錄的重要性。特藏館館員表示,通過李老師的講座,他對國際古籍保護的標準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並且從中汲取到了許多先進經驗,為他未來在特藏館內藏書的管理與日常維護方面提供了理論指導。

HKBUtub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29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RoaY1Enk/?share_source=copy_web

 

謝守斌:「霉損古籍與書畫的科學修復與保存」(3月13日)
p6 p6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圖書修復師謝守斌老師以民國本《開明活頁本文選》為例,現場示範了對霉損古籍的科學修復方法,指出傳統去霉技術的局限,並演示如何運用氫氧化鈣、硼氫化鈉及雙氧水進行脫酸、去漬與漂白。他強調修復需測試紙張耐受性,並注意化學試劑的安全使用。同時,他強調環境控制的重要性,古籍保護需要與微生物「和平共處」,透過適當的溫濕度管理與定期翻閱來延長古籍壽命。在場的圖書館從業人員盛讚,謝老師的講座打破了傳統與科學、技術與人文之間的界限,使他們對古籍修復的未來發展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同時也讓他們期待未來能與謝老師、國學院有更多跨學科合作與實驗交流的機會。

講座所用試劑,鳴謝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的大力協助。 講座所用試劑,鳴謝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的大力協助。
講座所用試劑,鳴謝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的大力協助。
鍾達志:「修復歷史文獻的化學原理」
 
劉雨陽:「本港古籍檔案常見的受損情況及港大圖書館華商檔案特藏修復案例分享」(3月14日)
p8 p8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歷史檔案與手稿的鍾達志館長從古籍材質的特性出發,以微觀化學的形式探討了酸性物質對紙張纖維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去酸技術減緩古籍老化。他還介紹了污漬去除的科學方法,並分析特配修復黏貼劑對文獻的影響,從化學角度解析修復工作的科學依據。

p9 p9

香港大學圖書館保存與修復中心劉雨陽主任則結合了多個修復案例,解析本港古籍常見的受損情況。她以華商檔案特藏的修復為例,詳細講解修復流程,包括狀況評估、難點分析、方案制訂,以及中西結合的紙張修復技術。透過此次講座,她希望加深公眾對古籍傳承和傳統文化保護的理解與關注。

檔案館的同事表示,兩位講者從科學理論到實踐經驗,系統性地呈現了古籍修復的多重面向。不僅讓在座的同好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修復理念和技術,更是為技術與文化傳承之間的平衡提供了深入討論的空間。

 

鍾達志:「修復歷史文獻的化學原理」

HKBUtub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30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joYY8Ebz/?share_source=copy_web

 

劉雨陽:「本港古籍檔案常見的受損情況及港大圖書館華商檔案特藏修復案例分享」

HKBUtub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31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GoYYAEsh/?share_source=copy_web

 

為讓參與者有更豐富及立體的文化體驗,饒宗頤國學院同時引入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策劃的「文物修護的藝術與科學:十分鐘解鎖文物修護」展覽。為期7周的展覽以「保存」為核心理念,細緻闡述了古籍保護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預防性措施,同時以豐富的視覺呈現和文字解說展示了古籍損壞發生後,匠人匠心「修復」的繁複工序和精湛技藝。展覽已於3月10日正式揭幕,對修復工作有興趣的人士可親臨饒宗頤國學院參觀。

p10 p10
文物修護的藝術與科學:十分鐘解鎖文物修護

特別鳴謝: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


展覽日期/時間:2025年3月10日至4月25日(10:00-17:00)
展覽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

 

「紫鳳黃龍」,象徵典籍流轉、生生不息,寓意著古籍新生與文明永恆。本次活動得到了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香港浸會大學研發辦公室、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等機構的大力協助。在此,國學院特別感謝給予策劃指導的特邀顧問林章松老師、及擔任講座主持的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教授,他們對古籍保護的熱愛及講座活動的支持,讓參與者深受啟發、獲益良多。展望未來,國學院將繼續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與公眾知識的普及,為文物保育、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做出更大的貢獻。

大合照:(左起)謝守斌先生、邱曉剛先生、林章松先生、楊光輝先生、李燕女士 大合照:(左起)謝守斌先生、邱曉剛先生、林章松先生、楊光輝先生、李燕女士
大合照:(左起)謝守斌先生、邱曉剛先生、林章松先生、楊光輝先生、李燕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