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調整字體
縮小字體
重置字體大小
放大字體
翻譯
EN
繁
搜尋
關於國學院
sideNavItemClick('關於國學院')">
放大
返回
國學大師饒宗頤
國學院簡介
國學院國際合作夥伴
國學院藏書
國學院通訊《稷風》
《大圓覺智——饒宗頤教授紀念冊》
連結
聯絡我們
學院人員
sideNavItemClick('學院人員')">
放大
返回
人員介紹
傑出訪問學人
學術出版
sideNavItemClick('學術出版')">
放大
返回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漢學英華——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增刊
饒宗頤國學院國學叢書
饒宗頤國學院漢學叢書
漢學聚珍
饒宗頤國學院漢學譯叢
饒宗頤學術論著英譯集
容兼閣問學集:海內外文史暨漢學名家訪談錄
《選堂博士文庫》系列叢書
《西周重器銘文匯釋叢書》
學術活動
sideNavItemClick('學術活動')">
放大
返回
最新活動
活動回顧
國學研究生
sideNavItemClick('國學研究生')">
放大
返回
選堂博士及哲學碩士生
選堂博士畢業生
我思我讀
申請入學
普及國學
sideNavItemClick('普及國學')">
放大
返回
訪學遊蹤
志道游藝
世說論語
支持國學院
國學院訪客
國學院10週年(2013-2023)
sideNavItemClick('國學院10週年(2013-2023)')">
放大
返回
院長的話
獻辭
祝賀視頻
十週年典禮
2023年慶祝活動
十週年慶典視頻
重要通知
搜尋
翻譯
EN
繁
調整字體
縮小字體
重置字體大小
放大字體
關閉
搜尋
搜尋建議
關於國學院
學院人員
學術出版
學術活動
國學研究生
普及國學
支持國學院
國學院10週年
{{keyItem}}
關閉
漢學英華——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增刊
主頁
/
漢學英華——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增刊
/
《漢學英華.第二輯》(2023年6月)
《漢學英華.第二輯》
(2023年6月)
史亞當(龐琨譯):花園莊東地H3坑甲骨的閱讀方法
史亞當(高潔譯):象數之間:離卦在早期《易經》的多重意涵
顧永光(段陶譯):論西周編鐘銘文的文學性質
顧永光(沈燕飛譯):試論「民」字在西周思想體系中的政治意涵
麥笛(陳子如譯):格式化的意義:對清華簡〈湯在啻門〉的深描及其對中國早 期思想生產的啟示
費安德(郭倩夢譯):論戰國晚期背景下北大竹書《周訓》與《呂氏春秋》之關係
許思萊(王雪婷譯):「白—沙」上古漢語語音構擬的若干問題
伍伯常(蘭倩譯):文化互動與較量—以宋朝(960–1279)和南唐(937–965)為例
朱銘堅:十三世紀華北地區的本地精英網絡與蒙古帝國的管治
蔡亮:我們有多愛自己的父母—對由愛至孝的再思考
費安德(龐琨譯):評艾蘭《湮沒的思想—出土竹簡中的禪讓傳說與理想政制》
方破(郭倩夢譯):評來國龍《幽冥之旅:楚地宗教的考古學研究》
夏含夷(楊起予譯):評柯馬丁、麥笛編《中國政治哲學之始源:〈尚書〉之編纂與思想研究》
朱夢雯:評田菱《閱讀哲學、創作詩篇:中國中古時期互文模式的意義創造》
鄭子寧(王雪婷譯):評內藤丘《藏語、緬甸語和漢語的歷史音韻學》
主頁
/
漢學英華——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增刊
/
《漢學英華.第二輯》(2023年6月)